关灯
护眼
字体:
《宋武帝刘裕》第四章 继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个月过去了,萧文寿执意领回寄奴,开始抚养这个年仅四岁的继子,尽管她视寄奴为己出,但母子俩之间的感情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

寄奴在婶子家过惯了,一下子接受一个不熟悉的后娘,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刚回到家的时候,他吵着闹着要回婶子家,只听他连声叫喊:“我娘早死了,我没有娘,我要重回婶子家,与怀肃哥在一起玩,与怀庆哥在一起玩。”

看着不懂事的儿子,刘翘心碎了,说:“你婶子再好,咱也不能一直在人家那里住,那毕竟不是咱的家啊。”

“我不管,我不管。”寄奴抡着小胳膊,一副淘气、撒野的摸样。

刘翘两眼一瞪,吓唬道:“再不听说,小心我打你的屁股。”

“就是打我的屁股,我也要回去。”说罢,倔强的寄奴就要出门,回婶子家。

刘翘见状,心中很生气,上前一把薅住他,抬手要打。萧文寿赶紧拦住,柔和地对他说:“寄奴,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回到咱家,也不影响你与怀肃、怀庆玩呀。”

寄奴听了这句话,立即停住了脚下的步子,歪着小脑袋,用似信非信的口吻问:“真的吗?你哄我,我才不相信。”

“真的,我不哄你。”萧文寿一双丹凤眼含着慈祥的母爱,仍然用柔和的口气对她说:“你要是不相信,咱们可以拉钩呀。”

两个人用小指头拉钩,一边拉,一边发誓:“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萧文寿这个看似简单的法子真灵,寄奴不提上婶子家的话了,刘翘看着妻子,心里暗暗称赞:“还是老婆的办法好使。”

只见萧文寿牵着寄奴的手,来到属于他的小屋子。尽管床不大,被褥洗得有些发白,但很整洁,比起婶子家,丝毫不差。她烧了一锅热水,倒进大木盆里,掺了些凉水,让寄奴脱掉肮脏的衣服,跳进去,把身上的泥土与污垢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毛巾擦干,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

到了开饭的时候,寄奴惊讶地发现,自己再也不用给怀肃、怀庆抢饭了,眼前这个陌生的女人总是尽着他先吃饱,才端起饭碗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的天性,每天他可以照常去找怀肃、怀庆以及邻居的向弥等几个小同伴,上树捉麻雀,掏老鸦窝,下地捉蝈蝈,捉蛐蛐儿,玩得很开心,与在婶子家没什么两样。

几天过去了,小寄奴感觉到这个继母对自己不赖,与婶子杜氏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尽管如此,可他仍然不肯叫娘,萧文寿似乎也并不着急,依旧善待着这个苦命的孩子,似乎更有耐心和信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寄奴彻底改变对继母称呼。一天,他着了凉,浑身发高烧,一连两天不退,把他的小脸烧得红通通的。继母万分焦急,跑到邻村,请来郎中,抓了几副草药,不论是白天,还是夜里,她都围着火炉,不停地烧着干柴,煎熬药汤,然后盛到碗里,端到他的床边,亲手喂他药。寄奴透过模糊的双眼,看到继母原来一双明亮的丹凤眼布满通红的血丝,一张慈祥的脸由于劳累而变得憔悴,直至他喝完药,才躺倒他的身边,合上眼,休息一下,半夜里,三番五次披上衣服,给他端屎端尿,喂水喂药。

在继母的悉心照料下,没过几天,寄奴的病就全好了。人心都是肉长的,他被继母的大爱感化了。他虽然年龄小,但非常懂得感恩,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激,扑进萧文寿的怀抱,哭着喊道:“娘呀,你就是我的亲娘。”

萧文寿抚着他的头,流着眼泪,心疼地说:“儿呀,你的病终于好了,你知道娘多心焦你呀。”

从此,俩个人相处的非常好,在继母的抚养下,寄奴度过四年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光,公元368年仲弟道怜出生,公元370年道规相继出世,而刘万家添了怀慎、怀默两个男孩,这给刘家增添了不少欢乐气氛。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公元371年,三十一岁的刘翘不幸得了痨病,几个月躺在病榻上不起,用毛巾捂着嘴“咳咳”咳嗽不停,咳出的痰中带着血丝,脸色像死灰般难看,一双凹陷的眼黯淡无神,整个人形销骨立,就象一盏熬干的油灯,即将熬到尽头,这一来家里的人全慌了手脚。

刘翘喘着浓重的粗气,用微弱的声音对萧文寿说:“孩他娘,我的病怕是治不好了,家里就不要给我治了,治也不管用,白白地花钱。”

“孩他爹,你只管安心养病,不要胡思乱想。”萧文寿抱着刚出生没多久的道规,尽管心里十分难过,但咬紧牙关,强忍住泪水,脸上带着强作的微笑,竭力劝慰自己的丈夫。

“爹,该喝药了。”寄奴站在病床边,端着一碗药汤,望着父亲扭曲变形的脸,心如刀绞。

“寄奴,还是那些甘草、党参、黄芪、金银花、银翘、川芎吗?”

“郎中说,此药能滋阴生津,通气活血,润肺抗毒。”寄奴用羹匙搅拌着冒着热气的药汤,舀起一匙放到嘴边,“呋,呋”吹两下,试了试凉热,说:“爹,趁热的喝下去,再不喝就凉了。”说罢,把羹匙送到刘翘的嘴边。

刘翘挣扎着,用手推开寄奴送到嘴边的羹匙,坦然地对寄奴和道怜说:“爹心里象镜子似的明亮,一般人忌讳死,我也很忌讳这个不吉利的字眼,尽管我一万分不愿意离开你们勤劳善良的母亲,一万分不愿意离开你们弟兄仨,但生死由命啊,老天爷的请柬我收到了。”

文寿再也掩盖不住内心的痛苦,呜地哭出声来。寄奴、道怜抓着父亲冰凉的枯瘦的手,哭着说:“爹,你不能走。”

刘翘的眼睛里也噙满浑浊的泪水,试图拉住萧文寿的手,但由于病魔的折磨,他连举起手的力量也没有了,他难过地说:“孩他娘,你来到我刘家,一天福没享受过,我心里感到很抱歉,觉得欠你的债太多了,我死了,家里的所有重担都将落在你的肩上,看在夫妻平时恩爱的份上,切记把咱们的儿子拉扯大。”

文寿一只手抱着道规,另一只手拉住丈夫的手,呜咽着说:“老天爷呀,你怎么不睁开眼看一看,我们一家人的命为什么这么苦啊?”

“孩他娘,现在不是哭的时候,我还有话要对儿子交代。”刘翘制止住妻子痛哭,颤抖着拿一把筷子,寓意颇深地选出其中一双,让寄奴折,寄奴啪地一声折断。他又拿十双筷子捆在一起,让寄奴折,寄奴在手中掂量一会儿,摇了摇头,然而当他看到爹的眼里充满希望与期待的光芒,便毅然手执木筷,运气丹田,高叫一声:“唉!”只见群筷安然无恙,他不禁皱皱眉头,说:“爹,一双筷子掰断易,十双筷子掰断难。”

刘翘点点头,语重心长地垂训儿子:“儿呀,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兄弟抱团至关重要。咱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晋王朝曾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八王内乱、内耗、内讧,才让五胡侵入中原。如今小王朝苟安东南,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朝不保夕,天下百姓早对它不抱任何希望。寄奴,你是咱家的顶梁柱,悟性又高,记住不论何时,不论何地,不论混到什么位置,兄弟仨都要抱紧团,相互维护,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啊。”

寄奴立即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两眼含泪说:“兄弟如手足,缺一不可,我一定銘记爹的教诲。”

道怜年龄太小,不懂得这些治国理家的大道理,但他牢牢记住了爹那句“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话。

刘翘用尽力量,伸出手,抚摸着道规稚嫩的小脸,潸然泪下,长叹道:“我最不放心就是小儿子。”

此时,襁褓中的道规瞪着一双小小的眼睛,看着父亲、母亲和两个哥哥,看他们都在撕心裂肺地痛哭,什么也不懂的他用两条小腿蹬开包裹他的尿布,跟着他们哇哇地哭起来。全家人围着刘翘的病床,哭得昏天黑地,一塌糊涂。

刘翘的头脑还是清醒的,就像当初赵安宗托孤杜氏那样,把自己的妻子和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托付给了他的兄弟刘万。他让刘万坐在床边,伤心地说:“哥尽管不愿死,可老天爷让我去,我也没办法,我死后,家里千斤的担子就落在你嫂子的肩上,你是我最相信的兄弟,早晚帮你嫂子一把,看觑我儿一眼,哥在天之灵就心满意足了。”

“哥,你放心。”老实厚道的刘万泣不成声。

当天晚上,刘翘带着无限的怅恨,走完人生的历程。五天之后,寄奴在众乡亲的帮助下,迁来亲生母亲赵安宗的遗骸,重新装入梓棺,与父亲合葬在丹徒的侯山,坟冢头枕神女嫦娥峰,脚蹬碧波荡漾的春池。

刘翘的死对家里影响非常大,按萧文寿的话讲,刘家塌了天。三个儿子都很小,寄奴才八岁,道怜才三岁,道规刚满周岁,家里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困难。千斤重担落在萧文寿瘦弱的肩上,令别人想象不到的是,她竟然没有改嫁,而是咬紧牙关,没日没夜地刨做,拉扯着三个未成年的儿子,尽管受了托孤的刘万(包括一向与萧文寿相濡以沫的杜氏)也经常过来帮助、周济她们母子,但日子仍然过得很艰难。在孩子们的眼里,母亲就像一头任劳任怨的黄牛,忙了家里忙地里,一年四季就没有空闲的时候,尽管还不到三十岁,额头却刻下几道深深的皱纹,原来一头乌黑发亮的秀发,也夹杂了十几根灰白色的细丝。

这一切对寄奴影响很大,等寄奴稍稍长大,他非常懂事,经常编些草鞋,跑到集市卖掉,攒一些钱作为家中的补贴,整日在陇亩间辛勤耕作,劳苦得不得了,以至于各种农具、农活样样精通,上山伐薪更是他从不间断要干的活儿。

尽管家计萧条,度日凄凉,常常为吃不上饭、穿不上衣而担忧,但寄奴牢记萧文寿的抚育之恩,奉养继母至孝至敬,宁可自己挨冻受饿,也不让母亲受半点儿屈,是一个典型的孝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