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采访的时候,我常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拍戏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其实,拍戏的生活是一种……单调的丰富多彩。每一次都有单调的流程,但是每一次都可以经历不一样的丰富多彩。
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己不断被扔进一座城。这座城,有一成不变的摆设和风景,有同样日夜颠倒、四季混乱的日常生活,有永远预料不到的突如其来的意外状况,但是每一次共同经历这一切的,都是一群新的人。每天守着同一群人,一守就是几个月。我们哪儿也不去,一起生活、一起哭、一起笑。进来时,是陌生人,走出去,就都成了熟人。
有人会说,那么你一定认识很多人,朋友很多吧?也有人会提醒我,刚好趁着这个机会,主动热情一点,积累以后的人脉和资源,获得更多的帮助。
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我的工作虽然不是朝九晚五,但职场上那些道理,和许多行业并无分别。但我深知,很多时候,并不是多了一层关系,有了几句承诺,路就更好走了。演员的职场,其实和其他行业的职场也没有什么不同。
有人说我很幸运,我也不否认自己的职场生涯算是比较顺利的。因为一路走来,我认识的人不算多,但得到的帮助真的很多。
回想起来,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是长者居多。
十八岁那一年,机缘巧合,我认识了田壮壮老师。我们相处模式挺特别的。几年才能见一次面,但是每一次见面,都像是无缝对接一样,都可以天南海北聊个尽兴。他经常会给我讲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一聊就是大半天。
我们每次见面分别的最后一句话,他都会说:你没变,我真开心。希望你一直不要变。
他一直说我是个心思敏感的人,我想敏感总比迟钝好吧。
敏感的人,懂得倾听,不用花很多力气,就能了解别人在忧虑些什么,需要些什么。愿意让人长时间的交谈和相处。然后,才能与人坦诚相待,相交相知。
但有很多人,却只把“交朋友”当成热络的来往,当成请客吃饭,当成三不五时的怕被对方忘记的问候。就像王小波在《青铜时代》里写过一段话特别有意思。他说“在我的身边,总有一股热乎乎的气氛,像**浴室一样,仿佛每个人都在关心着别人。你千万别当真,因为,如果他们不关心别人,就无事可干。”这种无事可做的问候,不走心的关怀,交来的朋友,真的能成为朋友吗?
也有人误以为所谓的人脉,就是拉关系,攀交情。他们以为有了这层关系,以后的事情会变得很容易。但那些仅仅是一个电话,一个微信,一张名片……他们绝不可能成为支撑你的力量。当你带着目的性与人交往,对方也必定会察觉到这一点,两个人不过是互利关系,又怎么谈得上互相支撑。
有一位网友给我留言说:我在一个还不错的公司做前台,每天都会接触到行业中很厉害的人,但他们永远也不会成为我的人脉,这可能就是人和人之间最远的距离吧?
一面之交,当然不能轻易缩短任何人之间的距离,但是人与人不能有更进一步的互信关系,跟与人相处的时间长短,跟人的身份差距并没有那么大的关系。
同样是一面之交,也有这样的故事:
曾经在美国的一个小镇,有一个普通的旅馆服务生。
有一天暴风雨,酒店房间都住满了,他忙了一天刚要休息,却遇到一对需要投宿的老夫妇。他还是热情的招待了他们,并且告诉他们:抱歉,今天没有空房了,可外面风雨这么大,如果不嫌弃,可以到我自己的员工房住一晚,不收任何费用。
几年后,这位服务生收到了一份开业邀请函和往返纽约的机票。原来,当初他帮助过的老人,名叫威廉·华尔道夫·阿斯特。老人所创建的华尔道夫位于曼哈顿最豪华的酒店已经建成,而这位热情的服务生,正是酒店创始人心目中最佳的**者。
有人或许觉得他实在很幸运。但我想说的是,这份幸运,不是他刻意去筛选和寻找的,不是他通过不断积累人脉,认识成千上百个来酒店投宿的人所得来的。
他的幸运,来自于他的热情与真诚。
有时候,人生重大的转折点,就发生在不经意间。你唯一能做的,是始终如一,正确待人。
如果,你的工作,是必须全神贯注完成一项任务,暂时减少社交是正确的事。那么就不要介意那些可能会错过的人脉。因为当你足够强大时,那些走掉的人,也会为你重新回来。
如果,你的日常,要和很多人打交道,那么,不要去轻视和忽略任何一个人,也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可以帮助别人的机会。这也是对你工作的尊重。
但是最重要的是,你可以试着,去忘记人脉这个词。你要珍惜的,是那些围绕在你身边,一个个平凡又珍贵的缘分。
职场也罢,日常也罢,你永远要记得修炼的,不是圈子,而是你自己。
如果能在这样一番修炼中,同时收获了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一生,你一定会比那些只懂得经营人脉的人,幸福得多。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