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们道家也有相关的学说——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及周身穴位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华夏上古炎黄时代,《黄帝内经》记载:
“雷公问於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穀入於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然后到汉朝时期,道教兴起,形成了完善的理论,最后又被中医借鉴,成为它的基础理论。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道教认为人体与自然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自身的修养可以天人感应,最后天人合一,羽化飞升。
这个修养修炼的途径就是周身经络以及穴位,也就是能量循环系统。
人体的病状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经道,得到缓解并最终根除,而人想要登仙,需要开启人体的密藏,也要刺激经脉穴位,打通人体玄关。
而且也有人体有三大重要又神秘的穴位,也是能量枢纽,即上、中、下三丹田。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
《东医宝鉴》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上丹田在两眉之间,又叫紫府,中丹田在谭中穴,也就是两乳之间,下丹田在脐下三寸之地,又叫气海。
印度无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之说,但在唐代传进西藏的密宗,却有另外关于气脉的理论,就是三脉七轮。
在医学的观点上来说,气脉就是气脉,但在练气功及瑜伽术者的眼中,气脉的问题非常重大。
他们认为奇经八脉不够精细完整,三脉七轮才是正确的说法。
至于我们的道家,又认为三脉七轮无啥稀奇,奇经八脉才正确。大家争来吵去,也有千多年的时光了。
但是这两个教派,在华夏都有很深刻的影响,而且影响了几千年,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他们都有相似的能量循环系统,而且都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并经久不衰。
张小龙认为它们有合理的部分,值得他仔细思考借鉴。
他想到,不管是密宗的七轮,还是道家的丹田,它们都是能量枢纽,而且有高度相似的部分。
比如眉心轮与上丹田,心轮与中丹田,海底轮与下丹田。
这就是他的突破口,他首先选择的是下丹田的位置,这个位置不管是在佛教,还是在道家,都是生命之本,可以说是后天生命之基。
张小龙默默运用黑洞观想法,集中注意力,做到意守丹田,但是他感受半天,不知道丹田在哪里。
虽然说下丹田在脐下三寸处,但是一闭上眼睛就完全感觉不到,听说要做到意守丹田,起码是那种长年累月修炼的高手。
他又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连菜鸟都算不上,但是没见过猪肉,却见过猪跑。
张小龙只好用取巧的办法了,他将右手大拇指放在下丹田的位置,微微用力,他就会感受到脐下三寸的位置有外力作用,意识很容易找到那里,这就达到了他的目的。
虽然这个方法有些形而上,他也不知对不对,反正试试,救命稻草抓到一根是一根。
张小龙将意识集中在被大拇指按压的地方,这一次就简单许多了,过了一会儿,只见他大拇指按压的地方,正在慢慢变亮。
大约十几分钟后,在他下丹田的位置,出现了一个散发着强光的光球,比刚才他双手里的要亮得多。
张小龙睁开眼睛,看到这一幕,心里有些失望,因为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他不是想重新制造一个大光球,而是一个能量的枢纽,可以储存这不明的能量,让这光芒隐匿掉,在该出现的时候,可以调动它。
而且他还发现,他身体脐下的部分,除了下丹田的光球,其余的光芒都消失了,这让他若有所思。
他虽然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是人体根本没有能量枢纽,还是他操作不当,但是任然值得一试。
张小龙再一次运用刚才的方法,要在中丹田位置,汇聚一个光球。
只见他大拇指按压的谭中穴那里,白光正在慢慢加强,不一会儿,果然又形成了一个同样的光球。
这一下,他脖子以下的白光,除了两个光球外,全部都消失了。
这时的张小龙看上去,颇为滑稽,他顶着一颗发光的脑袋,还有身上两个光球,形成两明一暗的光源。
按照同样的方法,他将脑袋的白光都汇聚在眉心的位置,这个地方就很特殊了。
佛教和道教都认为这里是与外界沟通的特殊渠道,一旦开启,就会有神秘莫测的力量。
现在,张小龙的上、中、下三丹田连成一线,形成三个亮度极高的光源。
他早已把上衣脱了,赤裸着上身,不然,只要近距离接触一下光源,就会烧起来。
张小龙看着身上的两个光球,想要将他们合二为一。
于是他又运起了黑洞观想法,在脑海里观想黑洞,黑洞将他产生的杂念一一吸引进去。
虽然还是有源源不断的杂念产生,但是他意识也比以前纯粹多了,他想这可能是功力不够深厚的缘故。
他将意识集中在中丹田的位置,希望用意念将下丹田的光球移至中丹田,两光球合二为一。
但是这一次他失望了,下丹田的光球并没有什么动静,一开始他只觉得自己的观想不到位。
只是几次过后,光球还是没有反应,他才确定不是观想出来问题。
他沉思片刻,心中便有了计较,这是他意识没有达到移动光球的标准,黑洞观想法已经满足不了要求了。
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目前的问题,一是提升黑洞观想法,让意识里的杂念进一步减少,意识纯粹更上一层楼。
但是这个方法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黑洞观想法只是他将科学与玄学粗略结合的产物。
它能起到作用已经超出张小龙的意料了,还想再进一步,他实在没辙。
再说黑洞是啥,他又不是天文学家,了解不多,恐怕就是天文学家也不会很多,只能从数学模型中窥见一二,它就像和尚的头发,听说过,但谁也没见过。
第二种方法是找到另外一种观想法,比黑洞观想法更有效,可以满足移动光球的要求。
他倒是还有另两种方法,是与黑洞法一起想出来的,也耗费不少他脑细胞,起初以为只是黑洞法就可以了,没想到还得试试。
“也不知道行不行!”
张小龙在忐忑中,开始启动第二种方法,是火焰观想法,这火焰观想法就是在意识中观想出一团火焰,它可以焚烧一切杂念。
观想这团火焰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不难的是他就见过许多燃烧的火焰,有煤气燃烧的火焰,有大楼起火的火焰,还有就像现在燃烧的干柴火焰。
不像黑洞那么抽象,谁也没见过,观想也就容易得多。
但它也是难在观想上面,因为火焰没有固定的形状,随时在变化。
张小龙于是就观看火堆里的火,他一会睁眼,一会闭眼,反复几次,他争取多记一些变化,将火的形象牢牢记在心里,最后,他闭上眼睛,不再睁开。
这时他的意识中慢慢出现火的形象,刚开始时,是一个轮廓,后来就渐渐清晰,这个过程就花了张小龙十几分钟的时间。
从张小龙醒来到现在,已经过去出不多两个小时了,三个光球也随着时间变暗了一些,看来他得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别看张小龙花几十分钟就观想出了火焰的大致轮廓,实际上还是很困难难的。
大多数人观想某个东西,几分钟就受不了,因为不断有杂念打断观想,很容易走神,能把思绪带向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
张小龙意识中的火焰越来越清晰,他观想火焰的过程,实际就是一种除去杂念的过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