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咣当,呯。”一连串的大响,把睡梦中的李风惊醒,和昨天早上一样,他以更加迅速的动作蹿了起来,柴刀在手一副跟人拼命的架式。这是犯了起床气啊。昨晚他用来预警的措施,换成了锄头和铁锹。原本交叉立在门筐上的两件工具现在倒在地上。门帘子向着谷内的方向飞舞着,不时还拍打一下墙壁,好像一个指着李风拍打着桌子狂笑的人。
李风反而冷静下来,他现在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身体的一切。于是,呼吸变的平缓了,内心古井不波。嘴角得意地露出一丝迷之微笑,昨天和今天,这股风天天在这个时间光临小山谷,会是巧合吗?他站在门口环视山谷,看来需要做个试验,如果证明自己想的没错,那对自己的计划简直是如虎添翼。
起床之后快速的洗漱一番,再继续吃他的米面腊肉粥。
吃饱喝足,他要再去砍几棵树来。还来到昨天的地方,李风先抬头看到了陡峭的山坡上的一片松树丛。他略一迟疑,飞快地跑回小屋,找了一个可能是老猎人用来装盐的小陶罐,揣在怀里。回到山坡下,开始徒手攀爬陡峭的山壁,他的身体协调性变的非常好,在到处凹凸不平的山坡上攀爬并不费力,一会儿就爬到了松树生长的缓坡上。这里歪歪扭扭生长着十几棵成年松树,李风仔细观察,很快发现,有的松树树皮开裂的地方凝结着黄褐色的结晶,这就是是松脂了。李风大喜,用柴刀把所有看得见的松脂全部刮下,存放到陶罐中。只有这点肯定不够。于是,他用柴刀在一棵松树皮上用力刮削几下,脆裂的树皮下,有些地方也有厚厚一层松脂。最终李风采集到了满满一罐子松脂才离去。
收好松脂,李风继续今天的工作。一上午砍到了五棵香杉,经过一番处理,收集到大量的细枝树叶,这些都是有用的。他把这些东西堆放到小屋旁边备用。然后又开始把原木做成木板。就这样,大半天都在这些工作中度过。下午他吃过饭后,继续昨天没完成的木门,简陋的木门很好做,处理门轴和门栓费了一些功夫,最终还是在天黑以前完成了。想起早上时想到的试验,他去找来做木板剩下的锯末,把它们一小堆一小堆无规则地,分隔摆放在小屋门口,山壁沿线,山谷深处,水潭边,小溪沿线,一直转回到小屋这里。
忙完这些,他拿出那些松脂,想了想,把陶罐放到火炉边,点旺火炉。不一会儿,陶罐里凝固的松脂开始完全液态化。李风到处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容器,最后只好把人家老猎人的那根竹扁担锯开,得到了一节成人手腕臂粗,近二十公分长的竹管。李风找来一节细麻绳,先在陶罐里粘满松脂,然后一只手拿陶罐,一只手拎着麻绳垂在竹筒中央,把一罐松脂全部倒进竹管。坐在旁边等着松脂冷却。
过了一会儿,松脂倒是冷却了,但李风敲腾了半天也没把松脂从竹筒里倒出来。最后还是用柴刀小心地劈开了竹筒才算完。于是李风就有了一根松脂蜡烛,点燃试试,小屋顺间就明亮了不少。李风那种成就感,就甭提了。
明天又有了新的工作,明天啊,真是诱人。关上门,睡觉,嘿嘿,终于有门了。
翌日一早,李风早早地起了床,他现在似乎连生物钟都能够随意控制了。此时太阳还没有升起,李风先开始准备早饭。他终于可以不用再吃米面腊肉粥了。他用木板给自己做了一个案板,用铁锅和案板配合和了个大面团,用一节还算工整的去皮原木做了个擀面杖。他现在想吃面片儿就可以吃面片儿,想吃面饼就可以吃面饼。任性的很呢。
不过李风还是选择做面饼,干粮便于保存,还能随身携带,更抗饿。
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李风把窗子撑的高高的,手肘支在窗框上,一手拿碗,一手卷着半张饼,悠闲地吃着他的早饭。他是在等待实验的开始。
随着阳光的范围从山上向山腰的移动,当李风把最后一块饼送进口中时,他探在窗外的那部分身体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气流变化。像是有什么东西,将这片区域的清凉空气猛然抽走了,片刻后又猛然换回来一股夹杂着阳光味道的湿热空气。不光如此,李风明显能感觉到,这股气流是从上而下,到了地面后,才开始沿着地面向山谷中而去的。
李风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种现象,也许是山谷中冷热空气对流形成的,也许是其它,不过他能够确定,这股风对他有着莫大的帮助。
接下来就是了解这股气流的走向了。昨晚的布置起了作用。人体的感官不一定能够准确识别气流的轨迹,尤其在这样一个大山密林围绕的地方。
李风从门口开始沿着锯末飘散的轨迹走,越走他心里越是兴奋,简直是天赐的宝地啊,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藏风纳气的风水宝地吧。很久以后,李风曾试图在别的地方按照山谷的布局,复制这样一个拥有天然上升气流的地方,做为后来的飞行器升空实验场所,但可惜总也不能成功。
在山谷里走了一圈,李风大至搞清了这股气流的走向,它从空中压向地面,又绕着山谷盘旋,大半圈,再从山坡一侧上升,至于能持续多久,暂时还不好说,要持续观察才有结论。
这一早晨算是连早饭带晨练都有了,该继续干活了。李风先又去松树那里看了看,昨天削破树皮的地方,又分泌出不少松脂,他倒是不贪心,又采集了一罐便收手。
把剩余粗大的原木都做成木板。才刚过去半上午,于是他开始制作土胚模具。他先只做了一个单块砖的模具,用四片小木板嵌套榫铆在一起,观察一下大小,回想一下当年自己单手拎板砖跟人打架时,那块板砖在手里的大小,感觉差不多。
他在自己定位的新房基坑前面,清理出一片干燥的空地,先撒了一层前两天挖出来,已经晒干了的粘土在空地上面。然后李风又在粘土堆附近和起泥来。
这种泥李风小时候就常拿来玩,能捏出很多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他那时总是捏一些风车,磨盘,帆船,大炮之类的机械东西,而且捏出来的东西像风车,磨盘这些东西干燥后,居然还是可以动的,当时为他赚取了不少夸赞。那时还有一种游戏,每个孩子都拿到一块差不多大小的泥块,手捏成一个碗状,举起来往地上扣,比赛谁的泥碗上面炸出来的窟窿大,输的人就要拿自己的泥补赢的人泥上的窟窿,小孩子们玩的不可开交。
李风想着自己童年的趣事,很快和出了一大块软硬适中的泥胚。他把模具放到撒了干土的空地一角。用铁锹铲了和好的泥胚灌入模具,再用锹摸平,清除多余残泥。慢慢把模具拿起,将砖胚抖落,第一个砖胚就完成了。
之后他如法炮制,共制作了六个砖胚,这是要用来实验的。
做完这些,时间还尚早。李风卷了张饼,烧了些热水吃喝了。开始制作做实验的炉子,做个实验,炉子不用太大,但这个炉子要实验的,不只是能否烧出合适的红砖来,还有其它。
他先再次寻着昨晚上的锯末走了一遍,在离小屋四十步远的山壁边定了一个位,然后又走了十步,定了第二个位。两个位置都靠近山壁,他对此非常满意。
之后就又要挖坑了,不知道李风后来非常善于给别人“挖坑”,是不是从这会儿培养出来的。
在第一个定位点,一个方坑很快挖好。他在方坑大概冲谷口的方向,挖了一个斜向下到坑底的沟槽,在相反方向土坑的一角挖了一个垂直的沟槽,不知都是何用处。
基础挖好了,李风又要和泥了,这次的泥用量比较大,需要使用铁锹来搅拌,几乎把那天挖出来的所有泥土都用完了。
这些泥是用来堆砌实验窑的主体的,他先在坑外离坑边还有一脚掌长的地方,挖出一圈浅沟,新挖出的泥直接和水,加上新和好的泥堆出一圈约30公分厚的窑壁基础。他还用韧性比较好的细树枝和细草绳,编制了一个半人高的窑体龙骨,根部就插在基础泥层里。
用泥土堆砌的窑,不能一次性完成,泥土太软,必须先等一层干硬后,再砌第二层。李风为了让泥土快点干燥,直接在坑里点了把火,火不大,足够加速土墙干燥就行。
就这样,干一层,砌一层,起到第三层时,经过斜沟槽和直沟槽的地方都用小木板搭过去。然后李风又在三层窑壁内侧,砌起了一层高而窄的阶梯。这样,窑内结构就变成了从坑里上来是第一阶,再上方还有一阶的阶梯状结构。
在第四层窑壁砌筑时,李风又留下了四个气孔,并从这一层开始向内收顶了。
一共六层砌筑完成,工程顺利收顶,李风还不忘用手沾水,把自己的成果从里到外抹了一遍。带斜坡的土槽处就是风门,垂直的土槽李风用剩余的粘土做了一个圆形的烟囱,烟囱要比窑体高出三分之一。
风门做的不小,差不多可以钻进李风的半个身子。
趁着还有点时间,李风收拾了大量的干燥木柴,截断成合适的长度,一层层铺进窑内,较大的木柴放在最上面。做完后,李风又想到了什么。跑到小溪边的山坡处挖了些那里的深褐色泥土。用手和好,没用模具,简单做了几块和砖一样大小,但薄的多的泥板,然后,和还没完全风干的砖胚一起移到屋内火炉旁去了。
这一切做完,天也黑了,李风又到山谷里转了一圈,发现夜晚后那股气流就不见了,山谷中只剩下阵阵山风,东一会儿西一会儿的瞎吹。李风耸耸肩,完全搞不懂这是什么原理。他也不想多想,继续多观察便是。收拾一下工具,回屋睡觉去了。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