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河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内陆河,又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国际河流,是中国新疆境内径流量最丰富的河流。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此繁衍生息。伊犁河谷,是上苍所赐,是人类所创,是回归自然最美的地方。
伊犁河边,住着一位开明的巴依老爷,他家世世代代都居于此地。他曾游学四方,深植着爱国情结,接受了进步思想,积极参加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并与分裂势力作了坚决斗争。上个世纪,新疆和平解放时,解放军的一支骑兵团就驻守伊犁,团长叫徐祖雄。他俩很快成为朋友。巴依老爷和这里的各民族同胞目睹了这支部队为维护祖国统一、新疆安定和民族团结所做的贡献,目睹了他们革命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目睹了他们相逢于伊犁河谷,留下的一串串感人的爱情故事。
那些美人、美事、美景。
1.汗血宝马
骑兵团团长徐祖雄被当地人称为“西域雄鹰”,他的坐骑就是那位巴依老爷送的,是一匹“汗血宝马”,比三区民族军的马都好。巴依老爷说,徐团长是“西域雄鹰”,只有这匹汗血宝马才配得上他。这是一匹纯汗血宝马与伊犁马交配生下的,至于它们怎么能交配成功,巴依老爷说不清楚,谁也说不清楚。巴依老爷说,马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马与生俱来有一种品性,可以领会人的精神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它会为你战斗!可以说,马是男人的翅膀,英雄的挚爱。
早在2100多年前,汉武帝就酷爱骏马,有人曾进献了一匹产于伊犁的乌孙马,汉武帝见此马神俊挺拔,非常喜爱,便赐名“西极天马”。汉武帝曾为天马谱写了一首赞歌:“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可见天马的神威和战略战术作用。后来,汉武帝听说大宛国贰师城出产天下最名贵的骏马汗血宝马,被国王收藏起来,不肯示人。于是派出使团,带着重金和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此换到汗血宝马。几经交涉和交锋,汉军终于得到了一批汗血宝马。它们体形好、善解人意、速度快、耐力持久,长于长途跋涉,非常适合用作军马。汉朝骑兵引进它们后战斗力大增,从此汗血宝马在我国兴盛上千年。但不知为什么,元朝以后它们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最近,有日本研究人员宣称,在中国新疆天山一带发现汗血宝马。此言一出,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议论纷纷。无论他的发现是否属实,有一点是世所公认的,那就是,位于天山脚下,素有“腾昆仑,历西极”之美誉的伊犁是良马的故乡。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在王震将军率领下,从延安行军打仗,一直到新疆。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战争把这支部队的战士们铸造成了特殊材料,他们战无不胜。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将军发出起义通电,新疆和平解放。面对当时新疆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命令他们火速进疆。“这一永垂不朽的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光荣地落在他们身上,新疆稳定了,战士们又留在新疆屯垦戍边,组建生产建设兵团。这是王震、王恩茂两位将军建议的,毛主席批准成立的。毛主席说:“将光荣的祖国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保卫祖国。”
1954年10月7日,一个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建设的兵团组织,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建制——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根据兵团史志办公室史料记载,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之初共计17.5万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进驻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所属的第二、六两军大部;二是原驻新疆国民党部队“九·二五”起义后改编而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全部;三是由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民族军改编而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大部。三路大军集体就地转业,铸剑为犁,组成举世无双的农业生产大军,担负起征服荒漠、开发建设新疆、保卫边疆的历史重任。
3.第一代军垦母亲
屯垦戍边大军都是从战火中走来的军人,他们原以为解放了全中国就可以回老家,可以娶老婆,可以有热炕头,可以享清福,现在却为了祖国的需要留在新疆当“农民”。他们是干柴,时刻可以燃烧;他们又是烈火,随时可以燎原。谁都知道,多年的金戈铁马,他们都没碰过女人。“家”成了当时最大的问题。
王震将军对此非常重视,他说:“有了老婆安下心,有了孩子扎下根。”没有家室,军垦事业就会一代而终,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也就无以为继。这其实是历朝历代屯垦戍边的宿命。
据《千秋伟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征程》记载:1949年从陕西、甘肃青年女学生中征兵千余人;1951年,从华东野战军医院征调未婚山东籍女医护军人2000余名;1950—1952年从湖南征青年女兵4000余人;1952年从老解放区山东征女兵近3000人;1954年,新疆军区组织了庞大的妇女工作大队,分14个支队,配队长、政治指导员、管理员、卫生员、炊事员,到山东广征青年妇女近7000人。随后又分期分批组织战士回原籍找对象。到1956年,屯垦戍边将士“家”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女兵,为新疆的屯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奉献了自己的子孙。她们的后代成为第二代、第三代军垦人,现在仍是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主力军。伟大啊,“第一代军垦母亲”!
4.历史上的屯垦戍边
了解新疆,必须了解“屯垦戍边”的历史。
自西域纳入中国版图后,对它的开发、守卫以及它的长治久安,是历朝历代重视的大事。从汉朝开始,外敌不断攻掠北部边境。为了抵御匈奴,发展经济,西汉政治家晁错提出了“屯垦戍边”的理论,即,以边疆的土地供养边疆的军民,以边疆的军民保卫边疆安全。晁错认为,屯垦戍边不仅是利国利民、保卫边防的重要措施,而且是“利施后世,民称圣明”的长治久安之策。屯垦戍边理论为后世举办军屯、民屯、犯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派军队到伊犁河谷中(古称眩雷)屯田,这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最早在西域创办的屯田。此后至西汉灭亡为止的113年间,西汉王朝曾组织两万多汉族军民在天山南北的西域都护府附近地区屯田50万亩。西汉在西域的屯垦,促进了西域的统一,捍卫了西北安宁,推动了边疆开发,加强了民族团结,增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加速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唐朝,兴起了中国历史上西域屯垦的第二次高潮。唐太宗借鉴汉代经验,在西域大兴屯戍,大至城镇守军,小到烽台驿站,有军即有屯,使西域屯军最多达十万之众。唐朝在西域大规模屯垦,确保了西域有一个相对安稳的社会政治局面,对增进各民族的向心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清王朝在新疆的屯田,主要集中在乾嘉时期和左宗棠平定阿古柏之乱后这两个时期。乾隆平定准葛尔叛乱后,便在新疆大兴屯田,以适应戍守的需要。屯田开始以军屯为主,并逐渐发展到民屯、遣屯(犯屯)、旗屯、回屯等多种形式。伊犁和乌鲁木齐成为两大屯垦中心。1864年后,新疆爆发战乱,浩罕国的阿古柏和沙俄乘机侵占新疆绝大部分地区,新疆各种屯垦遭到大破坏。左宗棠抬棺西征,率军收复新疆,1884年建立新疆省。左宗棠、刘锦棠大力发展民屯,乌鲁木齐变成新疆最大的屯垦基地和经济、政治中心。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历史充分证实了屯垦戍边事业在中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使命。
上世纪50年代初,这个被西方探险家称为“中世纪”的新疆,生产力极其低下,社会形态落后。毛主席发出了屯垦戍边的号召,驻疆人民解放军拉开了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保卫边防的序幕,富有时代特色、集党政军企为一体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此孕育,新中国屯垦戍边伟大事业由此奠基。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