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普通人是怎样成长为圣人的?
圣人是人人都向往的,但为什么很少有人立志成为圣贤之人呢?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都有一个理解上的误区,他们都误以为圣人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成长起来的,自己是根本没有成为圣人的希望的。
《弟子规》是一部来源于《论语》的幼儿启蒙著作。他的作者李毓秀在书中说:“圣与贤,可驯致。”意思是说,圣人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那么,李毓秀的这个话可靠不可靠呢?很多人难免会有所怀疑,我们还是来看看圣人的观点吧!
孔圣人在《论语》中说,像他那样聪明的人多的是,但像他那样好学的人就很少。意思是,要是我们能够像他一样好学的话,同样是有可能成为圣贤的。
释迦牟尼圣人也经常这样讲,只要努力学习,勤于实践,谁都可以成为圣人,因为人人都有佛性(即圣人的素质)。
《西游记》中有这样的话:“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皆可成仙!”意思是连动物都有这种晋级的可能性,何况是动物中最为灵秀的人呢?
至于这里的仙,在古代也有圣人的意思。释家文化刚刚传到我国的时候,有的国学大师就将释迦牟尼圣人翻译为“大觉金仙”。
道家文化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在他的《南华经》中,将达到圣贤之境的人,分为了非常细致的几个层次,如“仙人、圣人、真人、至人”等,不管怎么分,反正都是“人”,都是由普通人学习进步、修炼成长起来的。
圣人的话和当今心理学、励志学和成功学的科研成果不谋而合,讲的都是“文化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道理。
那么学习什么是最有效的途径呢?就是圣人留给我们的记载人生、社会和大自然真理的经典。我把这句话概括为“《经》为圣母。”
人的境界由低到高可粗略地分为“禽兽不如、穿衣动物、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和圣人”等七个境界,老子因为身为当时国家的“图书馆馆长”而方便博览群经,通过联系社会实践体悟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将其写成了《道德经》才将自己提升到了圣人的境界。如果谁有幸听到或者看到了《道德经》(或《论语》、《无量寿经》等经典),如果他又听明白了或者是看懂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够运用经中的智慧去完善自己和帮助别人的话,在对于真理的掌握和自身道德修养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会成长为圣人。因此,我们说“经为圣母”。我国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创始人,被我们尊奉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就是这样成长为圣人的。
在这里,我还要向大家推荐两位大家熟知的活生生的榜样。他们就是孟子和慧能。
孟子在表达自己的理想时,曾经说过,根据历史的经验,在一千年之中,能够修炼出一个圣人,在五百年的时间内,能够产生一个贤人。从孔老爷子去逝到现在又过去几百年了,我一定要成为一位圣人或者是贤人。结果他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后世的认可,被称为儒家文化第二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慧能因为家贫,自幼没有上学读书的条件,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的高远志向。
有一次,他听到一个人在读一部释家文化的经典,在中国认知度排名第一的《金刚经》的时候,就对其中的真理有所领悟。他想向这位先生学习,结果被他推荐到了当时释家文化最高水平的国学大师五祖弘忍大师那里。
他到了弘忍大师那里求学,弘忍大师问他来干什么,他说学习经典,又问学经典干什么,他就直接回答说:“成佛!”也就是成为圣人。
后来他真的成为了释家文化在中国的第六代祖师,成为了两千年来中国释家文化学习者中的最高成就者。如果在国内谈到三家文化的圣人的话,就是孔子、老子和慧能。
学习是神圣的,特别是学习圣人的经典。因此,我们如果能在学习之前读一下开经颂诗
效果就更佳: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圣人)真实意。
">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