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道德经大智慧》第十章:旷世奇才,知音难觅(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章:旷世奇才,知音难觅

1、题解:

人们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是对于知音难得的一个感叹。连普通的人的都是如此,那些道德高深、才高八斗的奇才更是可想而知了,更加是知音难觅。

年之前,天降三圣,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三位圣人脚前儿脚后儿降临在了人间。但释子降生在了印度,掌握真理以后也一直在印度境内授课,没到我国来过,所以他和老子、孔子都不认识。

老子和孔子认识,但老子比孔子年长二十多岁,他研究的主要方向又是人与自然的问题,所以当孔子前来拜师求教的时候,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太自负,太要强,在这样混乱的时代里一定是会吃亏的,于是就给了他一些指点,希望他能够顺其自然一点儿,不要逆时代潮流而上,做得那么勉强,那么辛苦而无助,又不会有什么成效。

无奈孔子济世救人的心情太切,再加上确实是年轻气盛,一时没有理解好他老人家的关爱之意,回家后想了三天,才稍有领悟。但他由于毕竟还是没有达到老子的境界,所以最终还是没有采纳老子的建议。

2、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披褐怀玉。

3、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人大多都被私欲所蒙蔽、被名利所迷惑而没有人能够了解,没有人能够实行。我的言论都有本源,我的行事都有根据,正因为人们不懂我的言论和行事,所以也就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很少,取法跟随我的就更难得了。因此,圣人外面穿着粗衣,怀里却揣着美玉。虚静、柔和、慈俭、不争,这些都是本于自然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本来是最容易实行的,可惜世人只喜欢慕恋虚华的外表,但他们却看不到圣人怀中的美玉。

4、理解: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主要是说给那些见识浅陋的人听的,这种人看人只会看长相,不会看人的内在的品德修养和才华,经常会犯“以貌取人”的错误。

按照价值观的不同取向,可以将人粗略地分为两种。一种人向内修炼,将自己的思想修养越修越高,最终达到超越君子逐步接近圣贤的境界。一种是向外修炼,使自己的相貌超凡脱俗,打扮时尚光鲜。

向内修炼的人,由于不在意外在的表面现象,所以不太注重相貌的修饰和衣着的华美。向外修炼的人,由于不注重内在的本质,所以不太注重思想道德的修养。

向内修炼的君子,由于道德的完善而能够担负起国家、家乡、家庭、朋友和同事的众多责任,因而能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不注重道德修养的小人,只注重自己的华丽外表和名利财色,所以自私自利,根本不考虑国家、社会和他人的感受。

明朝的开**师、著名的易学大师刘伯温,曾经写过一篇《卖柑者言》的文章。在文章中,那位卖柑橘的人,对于自己所卖的外表光鲜、里面腐烂的柑橘,虽然一清二楚,但并无羞愧之意,只顾自己赚钱。

当买柑橘的人发现上当,对他进行质问的时候,他还振振有词地说:“谁让你不挑选好呢?现在什么东西不是骗人的呢?当代社会的很多所谓的人才,不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这个问题不是比我卖的的橘子要严重得多吗?”

外国有一篇题为《丑小鸭》的童话,说的是由于一个意外,一个天鹅的孩子生活在了野鸭子的群体里。一开始它备受歧视,大家都嫌它长得丑,但到了后来,它长大了,长成了一个美丽的天鹅,飞向了理想的高空。这个故事说明的是真、善、美的优秀品德,虽然是非常宝贵的,但也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发现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大家的一时不理解,而降低自己做人的标准。

在世界大文豪雨果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中,有一对鲜明的对比。主教虽然相貌出众并披着神圣的外衣,但却心灵肮脏,干着下流的勾当。加西莫多相貌奇丑,但却心地善良,帮助他身边所有的人,尤其是柔弱的女主人公艾兹梅•哈尔达。

诸葛亮是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对于他的道德修养、人才长相,大家都是交口称赞的,但有些人说诸葛亮不会找对象,因为他的妻子相貌很丑陋。

但是,我们同时又想,像诸葛亮这样的天才人物,怎么会出现这样不应该有的小失误呢?

这时,我们想到了一句老话:“男人三件儿宝,丑妻、碱地、破棉袄。”如果说诸葛亮一个人一时糊涂,难道几千年的亿万中国人都错了吗?

丑妻也好、肥力不强的的盐碱地也好,破烂的棉袄也好,都是不容易激发别人争夺**的东西,都是从头到尾始终属于自己的的东西,从来不用为了保护这些东西而费尽心力,甚至为之付出生命。所以,外在的东西并不重要,关键是它有忠诚于人和服务于人的优良品质。

大家都知道,现代艺坛有“四件宝”:梁天的眼、葛优的脑袋、潘长江的个子、赵本山的脸。这几个艺术家虽然长得各有缺陷,但是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努力追求,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为我们献上了很多艺术精品,为我们带来了用金钱无法衡量的精神愉悦和享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