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李晓冬是不是渣男》第2章 少女情怀总是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承恩市有一个县,名字就叫做承恩县。

承恩县是县城距离承恩市区最近的一个县,所以也被称呼为承恩市的儿子县。

李晓冬的父母都工作在承恩县,却都不是承恩县城的本地人。

李晓冬的妈妈祖籍在东北,姥爷是解放军,随部队来到的承恩市。

李晓冬的爷爷家在承恩市的乡下,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爸爸是考学考出来的。

李晓冬出生的时候可以说是整个国家,甚至说整个世界的一个巨大拐点。

就像是所有的国家大事,都会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一样,看似遥不可及的新闻内容,却会在不知不觉间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

李晓冬幼年时,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显著。

强大的市场力量,资本的猛烈冲击,带给整个社会的影响,可能是连最初的倡导者们都始料未及。

很多人认为,一些发生在世界各地、出现在新闻媒体中的大事,似乎和平头小百姓扯不上多大的关系。

李晓冬的父母那时也是这样。

他们虽然工作在政府机关,但生活在承恩县这样一个距离首都较远的小县城,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应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做些什么。

而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工作关系,能尽可能顺利地拿到单位分配、数量不多的“集资房”。

李晓冬的母亲在承恩县的国营工厂工作,负责宣传办公室的印刷宣传工作。

他的父亲是陈恩县统计局的一名年轻领导干部。

这样的家庭结构在那个年代被很多人羡慕。

李晓冬母亲所在的工厂生产胶带,那时同款的胶带全国的生产厂家不过一手之数。

在国营工厂最后的辉煌阶段,身为国营工厂正式员工李晓冬母亲的工资,要比身为公务员的丈夫高出两三倍。

但仅论李晓冬父亲的工资,也是不低,这样的收入条件在小小的县城很难不让人羡慕。

李晓冬的母亲年轻时很漂亮,父亲也很帅气。

长大后的李晓冬在和父亲的朋友吃饭时听说,那时的承恩县年轻干部里排出过一个“四大美男子”。

而李晓冬的父亲就名列其中。

虽然这件事李晓冬从没听父亲说起过,但他对此深信不疑。

因为在翻看父亲年轻时代的照片时,即使是二十多年后的自己,也不得不说一句“真帅。”

那时候结婚不用准备房子和车子,也没人去考虑这些。

县城里,家在外地的新婚夫妻,大多是租住在县城一些本地户出租的民房。

整个承恩县县城,除了县政府的两层小楼,只有三层百货大楼那一座楼房。

承恩县第一批由政府单位集资建造的小区,位于承恩县县城的东北面。

这第一批房子的购买资格,要求得很严,以李晓冬父母的工龄和婚龄刚好够资格。

但即便如此,有资格也不代表有房子。

供远远小于求,在选择购房时,即便你再有钱也需要一些手气,以抽签的方式得到真正能出钱买房的资格。

李晓冬父亲的手气不错,让李晓冬出生在了两室一厅的新房子,而没有出生冬冷夏热的出租民房。

因此,在李晓冬刚出生的时候,这样一个三口之家让身边很多人都发自内心地感到羡慕。

但这种优越感,李晓冬没有体验过。

从李晓冬记事起,母亲先是从办公室被调到了车间。

上班时,漂亮的连衣裙、干净的白衬衫也都不穿了,而是换上了一身带有总是洗不净油渍的淡蓝色工作服。

后来,总是穿着淡蓝色工作服上班的母亲又常常放假在家。

很多时候一连半个多月都不去上班。

再然后,总是放假的母亲又突然忙碌了起来,开始“倒三班”。

那时李晓东母亲的倒三班形式,直到很多年以后,李晓冬也没有再从其他的工作单位听说过。

早上八点上班,下午四点下班,工作八小时的妈妈下班回家就要准备做饭。

吃完晚饭,李晓冬的妈妈总是很早就上床睡觉,因为当天夜里凌晨十二点,又要赶到工厂去上大夜班。

夜里凌晨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又是八个小时的工作。

下班后,李晓冬的妈妈总是利用白天抓紧时间补充睡眠,尝尝顾不上吃早饭,因为当天下午四点,又要继续去上小夜班。

小夜班和大夜班、白班的工作时长没有区别,一样是八个小时,凌晨十二点下班后,回家睡几个小时又要继续上八点钟的白班。

就这样,周而复始,没有假期。

这种不分昼夜,难辨日期的倒三班让李晓冬的妈妈常常分不清具体的月份和日期。

工厂也很少放假,连续着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然后再继续工作八个小时,而这还不算从家到工厂的路上需要耗费的二十分钟。

李晓冬的妈妈沧桑得很快,虽然还不是很显老,但在李晓东模糊记忆中,那段时间母亲也很少露出灿烂、轻松的笑容。

家庭的教育,再加上自身的天赋,李晓冬记事、懂事都很早。

在他的记忆中,那时的父母好像对“是否应该开一间杂货店”有过一次讨论。

李晓冬母亲的观点是:

以夫妻二人现在的收入状况,日子过得太艰难,等到李晓冬开始上学就会更难,现在市场经济这么好,应该开一间店铺。

李晓冬父亲的观点是:

两人现在不论工资高低,好歹都是国有单位铁饭碗。再加上现在的政策不知会不会有其他变化,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先这样,看看再说。

最后的结果是李晓冬的父亲说服了妻子,李晓冬的母亲继续着倒三班。

虽然那时,李晓冬对自己父母的决策和所谈论的内容都不是很了解,但是他知道一件事,自己家里的条件不算太好,最起码比小区里的同龄伙伴的家庭情况要差。

因此,从小懂事的李晓冬很少去央求父母要一些比较昂贵奢侈的东西。

而所谓昂贵、奢侈,也不过是一元钱的巧克力雪糕、五角钱的刨冰和小区里很多孩子都会获得的或五角或一元的零花钱。

因为父母工作时间的原因,李晓冬需要在一些时候独自买早饭。

而那时李晓冬为了在同学面前,不至于没面子丢脸,常常把父母给的两元早餐钱,省下一元或者干脆不吃,以在同伴面前展示:

自己的父母也会给自己零花钱。

李晓冬的爸妈初为人父人母,不知是察觉不到幼年时李晓冬敏感的内心,还是有所察觉,却无能为力。

总之,那时的李晓冬虽然不能说没有一分零花钱,但在同学和伙伴面前,他永远是囊中最为羞涩的那一个。

就像是蝴蝶效应,或者是命运的一切自有它的安排。

在伙伴们买零食,常常只能眼巴巴瞅着,偶尔等人施舍一口的李晓冬练就了一张巧嘴。

不是为了花言巧语骗上一口零食,而是想要凭借自己的巧舌如簧让身边的伙伴们相信:

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自己生活的也很幸福,自己的父母也和他们的父母一样爱自己。

喜欢恭维的人,在看到亲朋家小孩子学话晚的时候,习惯说一句,“贵人语话迟。”

但从来没有人说“聪明人语话迟”。

李晓冬一直认为,幼年多说话、早说话的孩子会比其他同龄却相对沉默寡言的孩子聪明一些。

这个所谓的聪明并非指智商,而是关乎逻辑思维能力,他自己就是个例子。

社会经济模式的改变,引起了物价的上涨。

李晓冬父母收入却非但没有增长,反而因为母亲工厂的效益不好而下降了。

相对偏低收入造就了李晓冬家经济上的窘迫。

而这种经济上的窘迫,又令天生心思敏感的李晓冬,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自卑的。

为了让这种自卑感,和自己强烈的自尊心不至于太过矛盾,李晓冬又在朋友、伙伴面前练就了还算不错的口才。

而相对优秀的口才,又让他在初中之前,当了六年的班长。

李晓冬并不是当了六年的小学班长。

而是小学加上学前班的总共七年里,做了六年的班长,唯一一个不是班长的学年,是一年级。

一年级的班长是一名女生,名字叫做语嫣。

李晓冬就读于承恩县第二小学。

七八岁的年纪,那时的男生身高普遍要略矮于女生,班级里有很多男生都要比女生矮。

李晓冬的身高在班级男生里面,只能算是中等。

而语嫣的身高在班级女生里,也算比较高的。

也许是小学生的学习过于轻松,也许那时对男生女生之间一些相对敏感话题的懵懂无知。

在小学,男生和女生的互动,要比之后的中学、大学多得多。

李晓东其实并不是很喜欢和女生玩,像踢毽子这样的游戏,引起不了他的兴趣。

“丢沙包”是李晓东的最爱,考验速度和灵敏性,让游戏中的李晓冬总有一种在战场躲避枪林弹雨的战斗英雄体验。

对于跳皮筋儿这件事儿,李晓冬倒是不排斥。

但是,他从来不会哼着儿歌,随着歌曲的点子,像女生那样跳花活。

李晓冬跳皮筋儿喜欢跳那种,可以凭借自己的弹跳力,去挑战高度的跳法。

虽然如此,但李晓冬对“和女生玩游戏”这件事不排斥,当然,前提是游戏的内容一定要让自己喜欢。

很多年后,长大一些的李晓冬听过一句“少女情怀总是诗”。

虽然李晓冬至今心里不清楚,少女心中的诗,是怎样的一种韵味。

但他对于这句话为什么将“情怀”划归给“少女”而不是“少男”很是认同。

一年级,身为副班长的李晓冬在一次放学打扫班级卫生的时候,收到了由班长语嫣送给他的一封信。

语嫣送信时是含羞带臊,还是大大方方,李晓冬记不清了。

李晓冬只记得自己当时傻乎乎地说了一句,“有什么事直接说呗。”

虽然当时的李晓冬并没有开窍,但是仍旧没有将那封信在父母的面前打开。

当天晚上,等到确认父母都已睡下,李晓冬轻手轻脚地打开房间的台灯,展开了那封用彩色信纸和水彩笔写的信。

信中字数不多,汉字和拼音相间,言语中的意思也很简单——

“语嫣喜欢李晓冬”。

在信纸上余下的大半区域里,语嫣还画了一幅简笔画。

一箭穿心。

看着那两颗桃心,被一支箭穿过,李晓冬的心跳得很厉害。

当第二天李晓冬来到学校,看见不远处的语嫣时,那时还在沉迷于收集“水浒英雄卡”的李晓冬突然发现:

语嫣似乎比那张粉红色背景下的美人“一丈青扈三娘”还要漂亮。

“看我给你写的信了吗?”在等待排队进教学楼的时候语嫣问走过来的李晓冬。

李晓冬故作深沉地没有说话,笑着点点头。

“你怎么想的?”语嫣的脸有些羞红。

此时语嫣身边还有一些其他的女生,有些是同班的,有些事不同班的。

李晓冬既没有胆量直接表白,也感觉在这么多人面前说一些本应该在信纸里写下的话不太合适。

便笑着说了句,“我也一样。”

小学一年级,每天需要上六节课,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

那时上的什么课,老师讲了些什么,李晓冬早就已经记不清楚了。在课间十分钟的活动时间,两个人也没有过多的交流。

他还像往常一样,在下课的时候便和同学出去玩沙包。

只不过,李晓冬清楚地记得,那天在课上,座位相隔不是很远少男少女总是会默默地望向彼此。

有时,自己一侧头便会看见语嫣望来的目光,然后相视一笑。

而有些时候自己望着认真看黑板的语嫣时,她也会突然转过头看向自己,然后他便会露出准备了好久的笑容。

还有些时候,两人心有灵犀地同时转头,然后对上彼此的眼神。

目光一触即撤,却又忍不住再次望向对方。

自始至终,没有传纸条,没有无声的口语,但那种目光接触后的美好甜蜜,李晓冬很难忘掉。

少女情怀总是诗。

那时的李晓冬还做不出诗,但他可以肯定,自己那时的情怀也是诗。

那时,自己心中的美妙,不会输给任何一首浪漫的爱情诗。

也是从那时起,李晓冬发现,“看对眼”这三个字,是多么的贴切,传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