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盛唐金手指》袜子的历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古代中国的“袜子”一词最早见于《中华古今袜子注》,曰:“三代及周著角韈,以带系于踝。”“三代”是指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夏、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历史。“角韈”应该是用兽皮制作的原始袜子,所以写作“韈”。

后来,随着纺织品的出现,袜子又由兽布发展到用布、麻、丝绸制作,“韈”也相应地改为“袜”,最后步步简化为今天我们所说的“袜”。

“袜”字的嬗变过程,其实蕴含了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

古代袜子的形制大约可以分为有筒袜、系带袜、裤袜、分趾袜、光头袜和无底袜等六种。其中有筒袜的袜筒长短不一,有的长至腹部,有的仅至踝间。系带袜为的是穿着时不易脱落。分趾袜是将拇趾与另外四趾分开,形如丫状。光头袜和无底袜多用于古代缠足的妇女,俗称半袜。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的袜子呈三角形,属于系带袜,只能套在脚上,然后再用绳子系在踝关节上。这种袜子一直延续到汉代,《韩非子》中曾记述:“文王伐崇,至凤黄(凰)墟,手解,因自结。”意即为周文王征讨崇国,在凤凰墟自己手扎袜带。直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三角袜才开始被一种新型的袜子代替。自纺织品出现后,人们的袜子虽然开始用纺织品制作,不过皮袜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皮袜往往比布帛之袜更加保暖实用。周时人们着袜有着极为严格的礼仪规范。臣下见君主时,必须先将履袜脱掉才能登堂,不然就是失礼。《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就记载了这样的故事。脱袜上堂这是当时的一般常识,对于平辈和身份相称之人来说,脱履之后,在室内是否脱袜子,悉听尊便。但如果是长辈或身份比自己高的人和自己在一起,则不能穿袜子,只能脱袜。这种情况在民间也有反映,比如当时的妇女在服侍翁姑时也不能穿袜子,以跣足为敬。当然贫困的老百姓并不能经常穿着布棉制成的袜子,袜子当时多被上层人士穿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秦汉时期的袜子是用熟皮和布帛做成,富贵人家可穿丝质的袜子。袜高一般一尺有余,上端有带,穿时用带束紧上口,其色多白,但祭祀时着用红色。袜者最精者用绢纱,并绣有花纹。袜子形制多为袜头齐,靿后开口,开口处并附袜带,用绢、纱制成。袜为双层,袜面用较细的绢,袜里用稍粗的绢。整个袜子可用一块布制成。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袜用素绢制成。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种袜子制作技术较高。如果以此为始,我国缝制袜子的工艺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很多。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另一双女袜以麻制成。这一时期见于史载的还有锦袜、绫袜、纻袜、绒袜、毡袜等。东汉时织袜技术较为高超,如新疆民丰大沙漠1号墓出土的东汉的足衣珍品,其所用之锦需要75片提花综才能织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袜子多用麻布、帛、熟皮制成。传说魏文帝曹丕有个美丽聪明的妃子,她觉得角袜粗拙,样子难看,穿着不便,就试着用稀疏而轻软的丝编织成袜子,并把袜样由三角型改成了类似现代的袜型。于是,袜子由过去的“附加式”换成了贴脚的“依附式”。当然这样的故事未必可信,但此时确实出现了丝织的袜子,叫做罗袜。曹植作《洛神赋》中就有关于这种袜子的描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唐代贵族的袜子多用锦织成,唐冯贽《记事珠》中曾记述杨贵妃死后在冯嵬遗落锦袜一只:“杨贵妃死之日,冯嵬媪得锦袜一只。”宋代出现了裤袜,从江西德安出土的绸女裤袜来看,这种袜子一般呈圆头形,靿后开口,并钉有两根丝带,袜脚下缘缝有一周环绕的丝线,中间用丝线织成袜底。

元代棉花广泛种植后,袜子多用棉布制作。嘉靖年间,流行镇江毡袜。万历以后,男子开始服油墩布袜。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又出现了供贵族使用的白色羊绒瓦,平民则穿旱羊绒袜。清代民间的袜子一般也用棉布制成,贵族则用绸缎制袜。故宫所藏皇帝的袜子多以金缎为边,通绣纹彩。

1879年,欧洲国家将针织品输入中国,洋袜、手套以及其他针织品通过上海、天津、广州等口岸传入内地。受其影响,商人们在沿海主要进口商埠相继办起了针织企业,袜子从此以后也多是针织产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