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乡歌》乡歌 后记(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的文学生涯

1981年高考落榜后,我怀着极其失望和痛苦的心情,回到了我们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在那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感到非常的苦闷和空虚。于是,我就千方百计找书看。这期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人民文学》、《十月》、《奔流》、《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优秀期刊,并阅读了《红岩》、《青春之歌》、四大名著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精神得以无比满足,我的思想也像长了翅膀,尽情地在文学的天空中飞翔。我感到文学是如此的崇高,如此的神圣,她像一座灯塔,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方向,给人以无穷的力量。于是,我就迷恋上了文学,并不知天高地厚地梦想成为一个作家。

一个人处于热血沸腾的年龄段,做事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既然想当一个神圣的作家,就应立即行动。于是,我就利用劳动之余,不停地写起来,有时甚至要熬一个通宵。可到第二天参加劳动时,却又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惹得家人很不满意。顶着压力开了几个晚上的夜车,终于写出了我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洪流》,这篇所谓的小说大约六七千字,我誊写了一遍后,把几十页稿子装在一个自制的大信封里,就郑重地寄给了我省唯一的一家文学月刊《奔流》杂志社。那时我国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往外邮寄稿件免贴邮票,文学杂志社的编辑也很热心,一个多月后,稿子被退了回来,但热心的编辑却给我提了几条意见。我误认为,既然编辑都对自己的作品提意见了,说明作品距离发表标准只差那么一点,我就胡乱修改了两遍,又寄给了《奔流》,一个月后又被退了回来。就这样,我写了退,退了写,十几年过去了,我只落了一大堆废稿纸,一个字也没发表。我痛苦的想,也许自己才疏学浅,根本不是作家的料子,面对崇高而又神圣的文学,我终于失望了。那段时间,我的精神特别苦闷。为了继续圆我的作家梦,我偷着卖了家里的一头猪,参加了《四川函授大学》文学创作专业班学习,当时的小说讲师是当代著名作家周克芹,别提我的心里多高兴了。

直到1年7月,我的散文《山村在歌唱》终于变成了铅字,发表在了《宜阳周报》副刊上。尽管是县级报刊,我还是兴奋地不得了。紧跟着,我的小说《石头告状》、《飘扬的红盖头》等相继发表。2001年1月,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山魂》荣获由《中国作家》、《小说月报》及《女友》杂志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文学作品大奖赛优秀奖,并受到本届大赛评委会的邀请,到北京参加笔会及颁奖大会。

随着自己社会阅历的进一步加深,对人生价值的进一步感悟,对文学的进一步感化,随着自己黄土情怀的日益浓烈,审美观点的进一步升华,社会责任感的进一步加重,我的文学思想逐渐形成。对于人生,对社会,对自己依赖和生存的土地,对我那可亲可爱的父老乡亲们,我有了更新更深的思考,我对自己日夜生活着的土地和岁月爱得更加深沉了。改革开放以后,当我国经济还没完全发展起来之时,农民们还处于极端贫困的时期,当时,社会风气不尽人意,老百姓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百姓们曾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我多么想用手中的笔为我们的农民兄弟们鼓与呼呀!我曾以文学的形式,把那个时期山区农民的生存状态、生活爱情,以及各自不同命运写成了几个短篇小说,把当时的情形以及自己的感受都表现了出来。在那些艰苦而又平凡的生活中,一些不平凡的人和事曾无数次地激动得我热泪横流,生活中的真善美不断的美化着我的文学理想。

感谢上苍让我生长在了这个令人欢欣鼓舞的伟大时代,我看到党的富民政策一天比一天好,农民们的一切税费免除了,政府反过来还要给农民发放粮食补贴;山区学生率先实行了两免一补,保障了农民孩子的教育问题;农民又实行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们的健康问题得到了可靠保障。十几年来,山区农民终于告别了“肩挑背扛”时代,至如今,他们几乎家家户户拥有了摩托车、农用三轮车,有的人家还买起了小汽车,洗衣机、家庭影院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山区农村几乎村村用上了自来水。如今农民们的生活真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一个样。看到山区农村这一天翻地覆的可喜变化,我和乡亲们一起感到欣喜若狂,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处于这个令人欢欣鼓舞的美好时代,我情不自禁地总想放声高歌,我要用文学形式把这一切的一切都表现出来,梦想写一部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朽的巨著。于是,我便不知天高地厚地产生了创作长篇小说《乡歌》的狂想。我想总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通过对偏僻、闭塞、贫穷、落后的山区农民们的生存状态、生活爱情、精神追求以及各自不同命运的描写,从而反映现行农村改革浪潮中所存在的社会矛盾,同时也反映勤劳朴实而又不屈不挠的凤凰山人民,敢于和自然生存环境挑战,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新时期农民崭新的精神面貌,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山区农民从贫穷、愚昧、落后一步步走向富裕、进步、文明这一漫长而又光辉的历程。然而,要驾驭如此宏大的题材,像我这才疏学浅之辈是难以胜任的?况且,要创作如此的长篇巨著,是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的,自己是一个土里刨食的庄稼汉,本来收入就不太稳定,再让自己来集中精力搞毫无经济价值的文学创作,是何等的冒险和不现实呀?自己毕竟上有老,下有小,重任在肩。因此我迟迟不敢动笔。如果一个人,决定去做一件崇高而又神圣的大事,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行动,那他是何等的痛苦和煎熬啊!那段时间,我日夜焦躁不安。我把自己的苦恼告诉给了正读初三的女儿,女儿给我出主意说,爸您还不如出去打工,找一个适合创作的工作,或许能把您的《乡歌》写出来。于是,正在北京当保安的朋友帮我联系好了工作,我就背上行囊,带上笔墨稿纸,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在那里上班,每天只工作6―8个小时,且异常轻松,很适合我创作。我先把创作大纲列好后,就以每天一万多字的速度写了起来,写到动情处,自己曾无数次的被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感动得热泪横流。在创作的过程中,北京恒远保安有限公司“国投”中队的康盟队长及队友们给了我极大地支持和帮助。我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长篇小说《乡歌》的初稿。

回来后,我专门买了一台电脑,又用了半年时间,边打边改,把《乡歌》打在了电脑上。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拿打印稿给我县的几位极具才华的文学导师看,希望他们给我指导,尊敬的刘雷、赵宏欣、郅敬伟、姚晖等几位老师都给予我了阳光雨露式的关怀。文友孟先荣、周柏涛、霍敏献曾多次在电话中对《乡歌》进行研讨。2008年8月,宜阳县作家协会的领导们还专门为《乡歌》组织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使我开阔了视野,掌握了不少创作技巧,受益匪浅。后又经过几次修改,今年8月,我终于把《乡歌》发表在了新浪原创文学网站上。

尽管我的《乡歌》只完成了一半,它的下部一个字还没写,但我有信心把它写出来,完成自己的夙愿。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这个伟大的时代,对得起父老乡亲,对得起自己!</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