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同事之间的那些事儿
24.同事之间莫太亲,距离产生美
小赵和小冯虽然家境不同,两个人却成为知己。
他们是大学同学,在学校里时只是一般朋友,进了同一家公司后,又住在同一间公寓,才渐渐成为知己。
因为读大学,家里为小冯借了许多债,他就悄悄找了一份兼职,帮一家小公司管理财务。
小赵发现他下班后也忙得不可开交,一问,小冯就把自己做兼职的事情告诉了小赵。
公司每年都会选派一名优秀员工到一家著名的商学院培训。
根据选派条件,条件最好的小赵和小冯都被列进了候选人名单。
小赵对小冯说:“要是我俩都能去该多好啊。”
小冯说:“但愿如此。”
结果小赵脱颖而出,成为公司那年唯一选派的培训员工。
小冯很失落,他非常想获得这次培训的机会,于是找老板,请求也参加这次培训。
老板看了小冯一会儿,冷笑着说:“你太忙了,就免了吧。”
小冯急忙说:“我手头上的项目,我会尽快完成的。”
老板沉下脸来说:“那家小公司怎么办,谁给管理财务。”
小冯立即愣住了,他一时搞不明白老板怎么知道他兼职的事。
他本能地辩解说:“我兼职是有原因的,这并没有影响我在公司的工作……”
老板打断小冯的话说:“好了,你忙你的去吧,我还有事。”
接着冲小冯摆摆手,小冯只好灰溜溜地离开。
“你太忙了”——小冯没想到这句话会成为阻止他培训的理由。
可老板怎么知道他兼职的事情呢,这件事那家小公司是绝对保密的,他也只告诉过小赵一个人。
小冯越想越心酸,他没想到知己会出卖自己!
同事之间过于亲密,不但会像刺猬那样刺痛对方,还容易互相掌握对方的“隐私”,影响各自在公司里的发展。
没有什么会比竞争与晋升更能考验友谊的了。
一名拥有过人资历,同时严守公司潜规则的员工仍然会轻易地与晋升机会擦肩而过,这一切只源于他所谓的朋友背后的几句坏话。
每天和你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是谁?
不是你的亲人,也不是你的朋友,而是公司里的同事。
他和你在办公室面对面、肩并肩,同劳动、同吃喝、同娱乐,办公室里的距离如何把握,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同事关系好,本是好事。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互助当然是好的,但是切记:同事之间拒绝过于亲密。
同事就是同事,不是朋友,交朋友,除了志趣相投外,忠诚的品格是最重要的,一旦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彼此信任、忠实于友谊是双方的责任。
同事就不同了,一般来说,如果不是自己创的业,也不想砸自己的饭碗,那么,你是不可能选择同事的,除非你在人事部门工作,所以,你不能对同事有过高的期望值,否则容易惹麻烦,容易被误解。
适当的距离能让你跟他看起来更美。
美国精神分析医师布列克曾对同事间的交往作过一个精彩的比喻:两只刺猬在寒冷的季节互相接近以便取得温暖,可是过于接近彼此会刺痛对方,离得太远又无法达到取暖的目的,因此它们总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既不会刺痛对方,又可以相互取暖。
这种刺猬式交往形象地说明了同事之间应该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不要过于亲密。
这一著名的“刺猬理论”成为职场很多人交往的准则,但是在很多时候人们却逐渐地忘记或者忽略这一准则,直到有一天吃了亏,后悔莫及了才想起来。
同事之间应该“君子之交淡如水”,泛泛而交而不是真情投入,做一般朋友而不是知己。
当他情绪低落的时候,你给予安慰;当他生病的时候,你端上一杯热水,并真诚地问候;当他有困难的时候,你要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但不可把你的心扉完全向同事敞开,将自己的隐私向对方倾诉。
这样,你就不会被对方刺痛了。
职场中,人与人的关系仿佛永远难以琢磨。
很多人在工作能力上无人企及,可人际关系却是他们的“软肋”。
如果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那就一定要好好领会同事交往的适当的距离。
同事之间走得太近,对于老板来说也是非常不想看到的现象。
有的员工喜欢结交朋友,或者具有吸引力,身边总是团结着几个同事。
如果在单位里表现得过于亲密,就会被老板察觉,并引起老板的敌视。
这样做,一是有拉帮结派的嫌疑。
在老板眼里,员工应该彼此保持独立,这样他最容易管理。
如果你身边密切团结着几个同事,这是老板最忌讳的。
即使你没有拉帮结派的意思,老板也认为你在拉帮结派,有跟他对抗的企图。
一旦老板对你有了这种看法,就会压制你,甚至将你打入冷宫,削弱你的影响力。
二是有集体离开公司的嫌疑。
几个同事一起跳槽,或者合伙开公司,让原来部门工作顿时陷入半停顿状态,是老板最不希望发生的。
你与身边的同事过于亲密,敏感的老板就会猜疑你们是不是要一起跳槽,或者合伙开公司。
虽然你们根本不曾谈论过这些问题,但多疑的老板一旦相信自己的判断,就会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措施。
老板最常用的方法是把你调离,重新换一个部门,或者调到分公司去,甚至为了公司大局的稳定,不惜忍痛割爱,炒你的鱿鱼。
同事之间,最好保持一定的距离。
即使再好,也不要太近。
而对于下面这些同事最好选择远离,更不可深交。
1.搬弄是非的“饶舌者”不宜深交
一般来说,爱道人是非者,必为是非人。
这种人喜欢整天挖空心思探寻他人的隐私,抱怨这个同事不好、那个上司有外遇等。
长舌者可能会挑拨你和同事间的交情,当你和同事真的发生不愉快时,他却隔岸观火、看热闹,甚至拍手称快。
也可能怂恿你和上司争吵。
他让你去说上司的坏话,然而他却添油加醋地把这些话传到上司的耳朵里,如果上司没有明察,那你在公司的日子就难过了。
2.唯恐天下不乱者不宜深交
有些人过分活跃,爱传播小道消息,制造紧张气氛。
“公司要裁员”、“某某人得到上司的赏识”、“这个月奖金要发多少”、“公司的债务庞大”等,弄得人心惶惶。
如果有这种人对你说这些话,切记不可相信。
当然也不要当头泼他冷水,只需敷衍:“噢。
是真的吗?”
3.顺手牵羊爱占小便宜者不宜深交
有的人喜欢贪小便宜,以为“顺手牵羊不算偷”,就随手拿走公司的财物,这些东西虽然值不了几个钱,但上司绝不会姑息养奸。
爱占小便宜还包括利用公司上班的时间、公司的资源做私事或兼差,总认为公司给的薪水太少,不利用公司的资源捞些外快,心里就不舒服。
这种爱占小便宜的人看起来问题不严重,但公司一旦有较严重的事件发生,上司就可能怀疑到这种人头上。
4.被上司列入黑名单者不宜深交
维姬大多情况下都在说公司好话,她看上去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并且确实是一名出色员工。
然而,她最好的朋友却并非如此。
萨利在公司中非常直率,经常发表负面言论。
当公司要进行裁员时,维姬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名字与朋友一同出现在了名单之上。
她未曾意识到的一点是——公司正在利用裁员驱逐对于自身不利的一部分人:由于萨利是公司的首要驱逐对象,公司认为既然维姬与萨利如此要好,那么她必然也是同一类人,因此,维姬同样被视为公司的不利因素,而公司对于她的态度同时也趋向负面一端。
其实,维姬是不应该被开除的。
无论公平与否,公司往往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标准衡量员工的。
这就意味着,你不但需要远离公司反感的行为,同时还要远离公司反感的人。
如果公司见到你与那些散播负面言论的人混在一处,他们便会认为你与对方持有一致意见。
其实,你极可能是在制止谣言传播,但是只要你在听那些谣言传播者讲话,就会被视为同类。
倘若你的一位朋友与重要上司不和,你同样会被牵连其中。
这便是他们处世做人的一贯方式。
综合本节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与同事深交是非常不合适的。
同事之间的深交不仅会影响到你的晋升,即使当你晋升之后,也会被迫脱离原有的工作伙伴及同事,更加令人感到难过的是,部分人会因为职位变动而“横尸”职场。
那么,认真思考一下,你究竟是选择原有的个人社交圈,还是选择更多的薪金、更好的职位,为自己及家人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
25.表里不一是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
小e与小t差不多是同时进这个单位的,但他们并不怎么来往。
大概是两人性格相差太大了。
小e特别开朗,每个同事和小e关系都很好,而小t比较内向,每天都看他皱着眉头,不知道在烦什么事情。
因为小e的工作表现和平时的为人处世,领导准备提升小e,正好他们办公室主任要退下来,领导找他谈话,让小e接这个位子。
也不知道这次谈话内容怎么被小t知道了,他就开始冷嘲热讽,意思是:小e是个圆滑的人,很会拍马屁。
他也不顾忌什么,这种话就当着所有同事面前说了,让小e特别尴尬。
小e也不和他一般见识,就等着“任命状”批下来。
“任命状”如期批了下来,但他们单位有这样一种规定,就是还要等一段时间,征求大家的意见,才能正式走马上任。
这虽然是走走形式,但既然是规定也不得不遵守。
但过了一个星期,上级领导来找小e谈话了,很严肃的样子。
他说单位收到了匿名信,说小e生活作风有问题,还煞有介事地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有某个女人进了他的家”。
看了这样的罪状,小e差点吐血,这一老掉牙的招数现在居然还在使用,大概是觉得小e爱人在外地工作,小e就会有被怀疑的理由,信的署名是“一个打抱不平的同事”。
小e第一个怀疑的人就是小t,因为平时嫉妒排挤抢功总少不了他的份,而他在一开始的表现也实在让小e怀疑。
幸好领导对小e特别了解,也对这种匿名告状的形式不屑一顾,最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小e还是如愿升上了办公室主任的职务。
在小e升职之后没几天,小t主动提出了辞呈,这样小e就更确信是他了,虽然小e对小t不算太了解,但从这段时间他的表现,已经猜出大概了。
小t的匿名信并没有影响小e升迁,但从这件事使他确实领略到了“暗箭”的厉害。
“职场如战场”是很多人心知肚明的“真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正因为人心难测,看似风平浪静的外表下也许正暗藏着杀机。
稍不注意,哪怕是一颗小小的“流弹”也会把你炸得粉身碎骨。
常言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话是这么说,但是却还是很多人躺倒在同事放出的“暗箭”上。
对于那些我们看得见的敌人,我们可以防患于未然;可是对于那些职场里涌动的暗流,我们却毫无准备。
如果你没有一颗时刻警惕的心,迟早会在这上面摔一跤。
有的人不一定非跟你过下去,但却有意无意地排挤你,你的努力工作被认为是表现欲强,你对同事的关心被认为是虚情假意,同时还会在不经意间散布一些小道消息来攻击你。
在这种“暗箭”之下,你的工作情绪自然会受到影响,怎么应对他们就成了当务之急。
办公室里的明争暗斗,比真实的江湖更加激烈残酷,正所谓“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
虽然在这里不见刀光剑影,却自有人频频中招。
在这些伤人不见血的“武器”中,最可怕的还是“暗箭”。
你身边那些天天对你微笑的同事是否和善、友好?
那你是否又自认为十分了解对方了?
如果你太自信自己的判断,那么你可能正处于危险的境地中。
可能到了被炒鱿鱼时,还不知道是谁在你的上司和老板面前打了你的小报告。
一家金融机构的职员陈某道出了自己在职场中所遭遇的“暗箭”伤身事件。
“对于我们做市场的人员来说,客户资源是最重要的,薪资待遇都与客户发展情况直接挂钩。
我们的办公室是那种开放式的,来往电话声音稍大一些,就会被同事听得清清楚楚。
原以为大家公平竞争,会相安无事,所以我毫无防范意识。
直到有一天,当我费尽周折终于锁定了一个大客户,准备跟他签订合约之时,对方竟惊讶地问我,合约不是已经签完了吗。
我顿时警觉,马上意识到可能发生的问题,但为了维护公司的形象,我也只含糊应对,点头称是。
我很快就查到了背后捣鬼的家伙,这一箭之仇让我痛心万分,绝不能哑巴吃黄连,便宜了他。
虽然他对我处处提防,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很快就抢走了他好几个客户。”
他的这种做法虽然解了心中的怨恨,但是结果又如何呢?
他说:“本来以为报复了他,心里会很爽。
可这‘以牙还牙’之后,我居然患上了心理疾病。
因为老担心他会在背后给我捅刀子,我干什么都只能偷偷摸摸,给客户打电话只能拿着手机到没人的地方偷着打,一听说客户要发传真,就守着传真机不敢走开。
我这心里真是越来越窝得慌。”
一方面我们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另一方面却是“千防万防,小人难防”。
遭遇了同事背后的“暗箭”后,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处理呢?
职场专家给我们开出了四剂良方:
第一剂:调整心态,坦然面对
我们所处的职场也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成员总难免良莠不齐,形形色色的人都可能出现。
作为一个成熟的职业人,不仅要作好与“好人”打交道的准备,更要学会如何与“恶人”和平共处。
有时候我们是会看到一些阳光背后的东西,这些会对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冲击,但我们既不能因此就一味地害怕退缩,也不能就此打破了和平的环境。
“谣言止于智者”,“清者自清,廉者自廉”,苟且偷盗或投机取巧之人也只会得一时之逞,终不会长久。
在职场中要炼就一副金刚不坏之身,学会调整心态,坦然面对,或向家人倾诉,或进行自我放松,即时化解心中的郁闷。
第二剂:随机应变,迅速将问题化为无形
我们作为公司的一分子,自身的利益总是会与公司的发展休戚相关,在我们处理矛盾问题时,一定要有一种全局观念。
上面所提到的陈某在处理大客户被同事抢走的事件中,其实他开始做得还是很好的。
当他与客户联络时突然发现问题,他立即采取了冷静对待、消除误会的策略,没在客户面前暴露公司内部的矛盾。
不然,让我们预想一下后果,很可能是不仅抢不回客户,还会使公司名誉扫地,破坏双方的长期合作,并招致领导的批评和责难。
所以,当我们不幸遭遇这样的暗枪暗箭时,切不可意气用事,而要随机应变,尽可能地迅速将问题化为无形。
第三剂:练就职场防身术
遇事总能逢凶化吉,逆境中也能平步青云的职场高手,往往都有一套巧妙的防身术。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
“吃一堑,长一智”,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坎坷时,千万不要只认为这是上天不公,而自认倒霉,或许这正是帮助我们练就一身职场防身术的大好机会!但也要切记,绝不可因为防卫过当而破坏了团队合作,更不能无端猜疑,而招致群起而攻之的境地,从而使自己孤立无援。
第四剂:以宽容和爱治愈人
我们每个工作日除了晚上睡觉,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办公场所度过,谁都需要一个愉快平和的办公环境。
所以即使你被别人伤害了,也不可剑拔弩张,睚眦必报,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最在意面子了,一旦撕破几乎就不再可能复原。
这时候我们需要一种换位思考:即使是“恶人”也会有恻隐之心。
当他们对你采用了某些不正当的手段时,常常也对你的反应做出预测。
如果你不但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暴跳如雷或以牙还牙,而是宽容了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德报怨,用关爱来原谅他们的过错。
那么,对方也一定会对你示好。
职场上毕竟罪魁祸首都是利益惹的祸,真正的大奸大恶之人其实是极少的。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智慧,以宽容和爱治愈人绝对是一剂灵丹妙药。
26.改变自身态度,变竞争者为合作者
小q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工作出色、业绩显著,获得了很多大客户,但是她在公司里最大的困扰就是同事关系相处得并不融洽,有一个叫leila的同事总是有意和她过不去,不停地找她的麻烦。
只要小q的工作出现一点差错,她就会到处大肆渲染;只要小q的工作做好了,她又对小q冷嘲热讽。
小q觉得自己遇到这么一个讨厌的同事,真是倒霉透了。
更令小q生气的问题是在工作中,只要她谈成一个客户,leila就会对上司说这个客户是她先认识的,还反口诬陷小q在暗中抢她的客户。
两个人就这么明争暗斗,这使小q窝了一肚子的火。
要想在办公室里生存,要想在职场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赢得最后的胜利,靠的是你的能力和智慧,靠的是你对进退分寸的拿捏和把握,靠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谋略。
你需要知道,职场上没有永久的敌人和朋友,这里只有竞争者和合作者,你要想混得开,只有和职场里方方面面的人物搞好关系、和平共处,你才能在职场之路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走得远、走得高。
职场里争吵、冷战的现象屡见不鲜。
同事之间常常表面是朋友,暗中都视对方为死敌,于是,小小的办公室里也是硝烟弥漫。
职场就是名利场,小q的苦恼在现代职场上来说非常普遍。
工作上的激烈竞争,职场里每个人期望的目标不一样,加上背景和个性的差异,导致同事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
身在职场,令人“崩溃”的压力无处不在。
于是很多人开始感叹,职场中难道只有这种氛围吗?
同事之间难道真的就无法和平共处?
造成我们工作压力的最大根源并不是因为同事之间这种不可化解的矛盾,却是我们可能不太在意同事之间的相处之道。
只要沟通有度,任何同事之间都可以化解那层看似无法化解的矛盾。
也许对于小q的同事leila那样的同事,想要井水不犯河水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
如何维持正常的同事关系、如何保持合适的距离呢?
遇到像leila这样难以相处的同事时,需要做到适可而止,把握好三个度。
即向度、广度和适度。
所谓向度就是同事之间交往的利益所在。
同事之间的交往和沟通的利益所在就是学习如何协同做事的经验、如何协同努力、相互尊重,共同获得工作的成就感。
比如与leila这样的同事合作就需要有宽容大度的气量,提升自己的修养,视角不能过于狭窄,否则不仅同事之间关系不和,而且相互之间限制对方的发展,无疑是伤人害己,自寻烦恼。
另外,在同事之间沟通合作时要全面和辩证地看待问题,多发现和学习对方的优点,不做过激的行为,减少同事间的摩擦,不因为同事关系影响到工作的开展。
只有搞好关系、和平共处才能皆大欢喜,取得各自的利益。
韩清是一所大学中文系的才女,从学校里一直担任记者团的职位,在各类报刊上也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在毕业的前一年还担任了校刊的主要负责人。
在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一家it公司担任网站编辑,老板很欣赏她的才气和文雅的气质。
才华横溢的她在职场上并不是游刃有余,相反,她在办公室里遭遇了处处碰壁的情形。
因为老板总是夸奖韩清的才气,引起其他女同事的不快和嫉妒。
而且,个性要强的韩清不喜欢求人,也不善于搞同事关系,她与其他同事之间几乎没有交流。
韩清对电脑技术并不熟悉。
有一次,她遇到一个网页设计上的问题,只好去问公司里搞技术的小万。
it业里靠技术吃饭,哪怕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他们通常也不会轻易透露和给予解决。
韩清看到小万这般不乐意的样子,赌气跑到隔壁办公室里求助技术总监去了。
总监看到如此简单的一个技术问题竟然不去问周围的同事,竟然舍近求远地跑来求助,心里立刻对她留下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的印象。
又有一次,总监正好不再,韩清只好硬着头皮去问小万。
小万表现得很不耐烦,韩清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发誓再也不问他了。
后来幸好此时隔壁的技术部又来了一位男同事,韩清于是常常跑去求助这名新同事。
久而久之,韩清和同一部门的小万的关系日益冷若冰霜,这种做法也让她的上司有了看法。
韩清为此陷入了困惑与苦恼中。
松下幸之助说过:“同事是一面镜子,不能省察于己,常是错失好运的原因。”
韩清的问题在职场中也经常出现,心高气傲,不喜欢去讨好人,喜欢特立独行的做法会把自己与外界孤立起来。
因此,这种做法就渐渐地疏远了自己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不仅影响到自己在工作上的发展,而且也给老板留下一个不善于沟通、不会搞好人际关系的印象。
任何一家公司,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保持公司运作和发展的动力。
一个矛盾不断,人际关系混乱的公司是长久不了的。
所以,只有搞好人际关系,善于与他人合作才能利于自身的发展,才能为他人、为公司带来利益和好感。
一个人在职场中人缘怎样、表现如何,往往可以通过同事们对其的态度和评价折射出来。
每一个与我们一起工作的人都无时无刻不对我们形成看法、作出评价,并使得他们的意见和评判影响他们对我们的行为方式。
因此,要想改变他人对我们的关系,首先要从改变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开始。
同事既是你的竞争者,又是你的合作者,这个矛盾的统一体常常让我们不知所措。
其实,无论竞争还是合作,都是利益上的关系,是源自于利益上的冲突;另一方面来说,是竞争还是合作取决你自身的态度。
如果你对他抱之以友善,那么相信他也会友善地对待你,毕竟两人的合作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竞争只能让可以分享的价值越来越小。
同事之间必然存在竞争,但是不可因为竞争而视对方为仇敌,破坏与打压他人。
在职场,只有心中无敌,才能无敌于天下。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只有把抱怨别人和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我们要学会客观而正确地重新认识和对待同事,因为他不仅仅是你的竞争者,更是你的合作者,而抉择权就在你自己的手中。
27.莫在背后议论领导或公司是非
小史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很有才气的策划,由于自恃清高,他总是对老板的创意不屑一顾,认为老板的水平很差,所以经常在背后跟同事们忍不住流露出对老板创意的不屑。
消息很快就被同事传到老板的耳中,于是老板主动找他谈话,诚恳地征求小史对自己创意的意见,对公司的业务有什么建议,小史却支支吾吾没有谈出什么内容。
这位心胸还比较宽广的老板认为小史简直就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当面不说,却在背后乱说。
老板对小史的道德人品产生了怀疑,后来开始冷落小史,重要的策划方案从此再也没有交给小史来做,不久,小史离开了公司。
小史遭遇的职场问题正是某些职场中人每天都在犯的错误。
很多职场人有个通病,就是在公司午餐或者闲暇时,喜欢“随便”地议论上司的是非,一个不小心,这些议论也许会成为别人邀功的机会,又或许,被某人听了去,传到上司耳中,以后让上司怎么看你?
所谓“祸从口出”,不是没道理的。
背地跟同事议论上司很容易让上司认为你是个两面三刀的两面派,人品不好。
在工作过程中,因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处理的方式难免有差异,对上司所作出的一些决定有看法,心里有一些意见,甚至变为满腔的牢骚,有时也是难免的,但就是不能到处宣泄,否则经过几个人的传话,即使你说的是事实,也会被他人添油加醋而变调变味,待上司听到了,便成了让他生气难堪的话了,难免会对你产生不好的看法。
“有时我们的认识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不如你行,只是你不了解他哪方面行而已。
同事之间的相处要把握分寸,即使关系很铁,相互勉励和促进是没问题的,如果只是宣泄和发牢骚,就太不明智了。”
一位hr经理如是说。
听到同事在议论领导时,首先应以善意的态度劝告他们不要背后议论领导者,不要扩大议论的范围,更不要以讹传讹,有意或无意地贬低领导或损害领导的形象;其次应尽量回避对领导的议论,不得已作评价或说明时,也只宜点到为止,不要主动挑起话题,更不要添油加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和误解。
在这个问题上,自己要有主见,要有一种不怕同事嘲弄、不怕孤立的精神。
那种以为同事在议论领导时只有随大流参与其中,才能与同事搞好关系的认识是大错特错的。
防人之心不可无,说话必须看对象。
有的人本身就是领导者的“红人”,他们与领导者不分彼此,你在他面前非议领导,岂不是自投罗网。
有的人自私自利,专门搜集同事对领导者的不满,然后在领导者面前请功邀赏,以达到个人的目的。
对付这种人的办法唯有装聋作哑,不让他抓住小辫子。
总之,不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同事间随便议论领导者最容易惹是生非,所以还是不随便议论为上策。
emily是办公室副主任,chen初到公司时,emily热情地接待了她,帮她填表格,带我到各个部门参观,告诉她办公室里每个人的背景、特征。
很自然地,chen把emily当成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在chen的办公室里,只有5个人,居然分成了4派:坐在chen对面的两个男人,据说一个是董事长的人,一个是总经理的人。
这两人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部门主管对这两个人表面上毕恭毕敬,暗地里处处提防,每当这时,chen就成了一粒香果子,两边的人都往我这儿凑,或是发泄心中的不快,或是有意要她出面调停。
可一旦人家联起手来,chen多半还是凶多吉少。
这种情况下,chen很自然地把心中的烦恼向emily倾诉,办公室的茶水间成了她们的苦情商谈室。
直到有一天,chen的主管找她谈话,他警告chen:如果对工作有什么意见,应该直接反映给他,不要在背地里说三道四;再这么长此以往下去,破坏了团队精神,就请另谋高就。
上司的话让chen哑口无言,因为她确实说过“我的上司与同事间的明争暗斗无聊又幼稚,一点职业精神都没有”之类的话。
但是这些话是怎么传到上司的耳朵里的呢?
三个月后的一天,chen无意间路过上司的办公室,“emily,你说chen说我苛刻?
这个小孩真不知天高地厚……”当时chen血液几乎凝固了,竟然是emily,愤怒让她忍不住想去质问这个“叛徒”,可是她很快就冷静下来。
“是我太轻信人言了,emily能在第一次见我时跟我讲别人的是非,她也会背着我,去讲我的是非。”
chen这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幼稚和可笑,她只能怪自己有眼无珠,不能怪任何人。
接下来,chen也只有装做什么都不知道,对emily敬而远之。
不久,emily升职了,成为办公室的主任。
虽然chen和她现在已经无话可谈了,但chen的工作总会与办公室有交集,每天面对这个“叛徒”的滋味真难受。
chen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观,难道这是一个“告密者生存”的职场吗?
在这种工作环境里哪还有安全感可谈?
大多数人很渴望在工作之余有另外的空间,但同事之间永远都是和利益关系牵扯在一起的,这就注定没有纯粹的友情。
因此,最好与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
有人说,不要把办公室当心理诊所,不要有意或无意探究同事的“生活”。
这种提法当然是出于让读者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初衷。
因为工作方面有丝丝缕缕的瓜葛,办公室里的人必须是理性的。
这种理性对你对别人都有好处。
因为友谊是纯洁的,不带任何杂质。
而办公室里同事之间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东西。
不要奢望办公室里会有纯粹的友情,否则连普通同事都做不成。
专家建议,如果你需要情感支持的话,可以向外发展,向旧时同学、好友寻求安慰,并培养属于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
明智的人知道自己的弱点,当你掌握一套对自己和环境中的人和事作出正确判断的方法时,你就可以做到大智若愚了。
28.不要得罪公司里任何一个同事
美凤原以为外企公司的人各个精明强干,谁知过关斩将,拿到门票进来一看,不过如此,前台秘书整天忙着搞时装秀,销售部的小单天天晚来早走,三个月了也没见他拿回一个单子;还有统计员月英,整个一个吃闲饭的,每天的工作只有一件:统计全厂203个员工的午餐成本。
美凤慨叹,没想到进入了e时代,竟还有如此的闲云野鹤。
那天去行政部找阿玲领文具,小单陪着月英也来领,最后就剩了一个文件夹,美凤笑着抢过说先来先得。
月英可不高兴了,她说你刚来哪有那么多的文件要放?
美凤不服气地说:“你有,每天做一张报表就啥也不干了,你又有什么文件?”
一听这话月英立即拉长了脸,阿玲连忙打圆场,从美凤怀里抢过文件夹递给了月英。
美凤气哼哼地回到座位上,小单端着一杯茶悠闲地进来:“怎么了mm?
有什么不服气的,人家月英她小姨每年可是给咱们公司500万的生意呢。”
说完,他打着呵欠走了。
下午,阿玲给美凤送来一个新的文件夹,一个劲儿向美凤道歉,她说她得罪不起月英,那是老总眼里的红人;也不敢得罪小单,因为他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不少部门都得请他帮忙呢,况且人家每年都能拿回一两个政府大单。
美凤说:“那你就得罪我呗?”
阿玲吓得连连摆手:“不敢不敢,在这里我谁也得罪不起呀。”
美凤听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老板不是傻瓜,绝不会平白无故地让人白领工资,那些看似游手好闲的平庸同事,说不定担当着救火队员的光荣任务,关键时刻,老板还需要他们往前冲呢。
所以,千万别和他们过不去,实际上你也得罪不起。
一般人都认为,在公司里只要尽心尽力,取得业务实绩,赢得上司的赏识和老总的欢心,加薪、晋升就指日可待了。
而对于那些一般行政人员,则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礼貌,因为得到他们的协助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平日就对他们指手画脚,急躁起来甚至会对他们颐指气使,拍桌瞪眼,把人际关系学的一套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认识误区。
事实上,有些办公室人员的职位虽然不高,权力也不怎么大,跟你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工作关系,但是,他们所处的地位都非常重要,他们的影响无处不在。
他们的资历比你高,办公室的风浪经历比你多,要在你身上找点毛病、失误,实在是易如反掌。
切勿以为财务部门只是做做财务报表、开开单据。
在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里,财务部门的统计数据,决定着你的预算大小和业绩优劣。
财务人员已经从传统的配角逐渐走入参与决策的权力核心,他们对各个部门业务的熟悉程度,简直会让你大吃一惊;而对金钱的斤斤计较也使得老板对他们言听计从。
进入公司要靠人事,求得生存也靠他们,加薪提升更要靠他们,因为他们无处不在。
偶尔迟到、早退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只要他们想做,随时随地都可以揪你的小辫子,你的表现又会好到哪里去?
敏锐的耳目,老板最需要。
记住即使在办公室里放松片刻,背后还有一双发亮的眼睛在盯着你。
除了行政和业务主管,秘书绝对是公司的一号人物。
他们是老总的亲信、参谋……得罪了他们,简直性命攸关,只要他在老总面前随便说上几句,你的多年努力就会毁于一旦。
他们是决定你事业成败的关键人物,他们的三言两语抵得上你的百般辛劳。
老板的亲信你更惹不得。
他们可能是老总的旧日同窗好友,可能是童年伙伴、邻居,甚至可能是老总的太太,如果他们发起威来,经理主管们都唯恐避之不及,何况是你?
大哥大姐无处不在,进入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们认出来,保持距离是你的最佳选择。
29.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注定会摔跤
吴飞和阿桑两个人在一家公司工作,平时关系相处得很不错。
年终,公司搞推广策划评比,每个人都可以拿方案,优胜者有奖。
吴飞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
经过半个月的深入调研,加上平时对市场工作的观察思考,吴飞很快作出了一个非常出色的策划案。
方案征集截止日的最后一天,阿桑突然叹了一口气说:“哎,飞飞,我还真有点紧张,心里没底啊。
你帮我看看方案,提提意见。
吴飞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阿桑的策划很是一般,没有什么创意,吴飞看完没好意思说什么。
阿桑用探究的目光盯着吴飞,说:“让我也看看你的方案吧。”
吴飞心里一阵懊悔,可自己刚才看了人家的,现在没有理由不让别人看。
好在明天就要开大会了,他想改也来不及了。
第二天开会,阿桑因为资历老,按次序先发言,阿桑讲述的方案跟吴飞的方案一模一样,在讲解时,他对老板说:“很遗憾,我现在只能讲述自己的口头方案,电脑染了病毒,文件被毁了,我会尽快整理出书面材料。”
吴飞听了目瞪口呆,他没想到阿桑抢自己的功劳,他不敢把自己的方案交上去,也不敢申诉,因为他资历浅,怕老板不相信自己。
最后,自命清高和倍感委屈的他伤心地离开了这家公司。
阿桑的方案获得老板的认可,因为方案不是他自己的,有些细节不清楚,在执行方案时出了一点漏洞,又无法及时修正,结果失败。
后来老板得知他是抢了别人的方案后,马上炒了他的鱿鱼。
在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有些人喜欢把别人的功劳占为己有。
这样的人,不去创造业绩,而是偷偷地去占有别人的功劳,到最后只能是既损人又不利己。
不是你的功劳,就不要去抢,不管别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抢别人的功劳总不是成功的捷径。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你抢别人功劳的事情真相大白时,你将会无脸见人,不仅被抢者会成为你的敌人,而且还会失去他人对你的尊重,可谓是得不偿失。
只有自己亲手创造的功劳才是自己的财富,别人的东西终归是别人的。
要想真金不怕火炼,在职场中获得真正的认可,就要凭自己的真本事去创造,投机取巧的做法终究会害人害己。
因此不要去做夺取他人的功劳又自毁前程的傻事。
不仅不要去抢夺功劳,有时候,你还要同他人分享功劳。
职场中没有他人的合作,你是不会如此顺利获得成功的,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肯定会有很多人为之付出的努力。
职场的黄金原则就是要与同事合作,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当你在职场上小有成就,当然值得庆幸。
但是你要明白:如果这一成绩的取得是集体的功劳,离不开同事的帮助,那你就不能独占功劳,否则其他同事会觉得你抢夺了他们的功劳。
李维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并担任该社下属的一个杂志的主编。
平时在单位里上上下下关系都不错,而且他还很有才气,工作之余经常写点东西。
有一次,他主编的杂志在一次评选中获了大奖,他感到荣耀无比,逢人便提自己的努力与成就,同事们当然也向他祝贺。
但过了一个月,他却失去了往日的笑容。
他发现单位同事,包括他的上司和下属,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和他过意不去,并处处回避他,他不知道他们这是怎么了。
其实很简单,他犯了“独享荣耀”的错误。
就事论事,这份杂志之所以能得奖,主编的贡献当然很大,但这也离不开其他人的努力,其他人也应该分享这份荣誉,而现在自己“独享荣耀”,当然会使其他的同事内心不舒服。
这不是故做谦虚地让大家分享功劳,这确实是事实,如果没有大家的合作,就凭自己的努力真的能够成功么?
踩着别人的肩膀,却忘记感恩的人注定要摔跤。
虽然上帝给了我们每人两只手、一张嘴,但人们还是喜欢用嘴而不喜欢动手。
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看到一些高谈阔论的人。
他们总是炫耀自己的才能多么地出众,如果能按他说的计划实行,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
这些人滔滔不绝,在自己空想的领域里如痴如醉。
然而,在旁人看来,这是多么的可笑和愚蠢啊。
所以,当你在职场上有特殊表现而受到肯定时,一定不能独享荣誉,否则这份荣耀会为你的职场关系带来危机。
当你获得荣誉后,应该学会与其他同事分享,正确对待荣誉的方法是:与他人分享、感谢他人、谦虚谨慎。
在职业生涯中,最圆滑的处世之道就是当你的工作和事业有了成就时,千万记得不要独自享受。
自己要拥有团队意识,摒弃“自视清高”的作风,换之“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职业意识。
只要注意到这一点,你获得的荣耀就会助你更上一层楼,你的人际关系也将更进一步。
如果大大方方地和同事分享功劳,一方面可以做个顺水人情,另一方面上司也会认为你很懂得搞好人际关系,而给你更高的评价。
可是卖这份人情的手法必须做得干净利落,不可矫揉造作,更不可对同事抱着“施恩”的态度,或希望下次有机会讨回这份人情。
所谓放长线、钓大鱼,将目光放远才是上策。
30.优秀的人都结交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在美国曾经有个很普通的农家少年,从杂志上读了某些大实业家的故事,很想了解故事的细节,并希望实业家给广大读者提出一些忠告。
有一天,他跑到了纽约,他也不管几点开始办公,在早上7点钟就到了威廉·亚斯达的事务所。
在第二间房子里面,这位少年立刻认出了面前那体格结实、长着一对浓眉的人。
高个子的亚斯达刚开始觉得这少年有点讨厌,然而当他听到这个少年问他“我现在很想知道,我怎样才能赚得百万美元?”
这个问题时,他的表情便柔和并微笑起来。
接着,他们两个人进行了长达一小时的谈话。
随后亚斯达还告诉少年应该去拜访的其他实业界的一些名人。
这位少年照着亚斯达的指示,遍访了一流的商人、总编辑及银行家。
在赚钱这个方面,他所得到的忠告并不见得对他当时有什么帮助,但是能得到成功者的指引,却给了他很大的自信。
他开始仿效他们成功的做法。
两年之后,这个20岁的青年成了他学徒的那家工厂的所有者。
24岁的时候,他是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不到5年,他就如愿以偿地拥有了百万美元的财富。
这个来自乡村粗陋木屋里的少年,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银行董事会的一员。
这个少年在活跃于实业界的67年中,实践着他年轻之时来纽约学到的那些名人的基本信条,即多结交一些有益的人做朋友,会见成功立业的前辈,能够转换一个人的机运。
犹太人说:“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一名优秀的人。”
比尔·盖茨也曾说:“有时决定你一生命运的,在于你结交了什么样的朋友。”
有一些年轻人,有“恐高症”,就是不喜欢比自己优秀的人。
在职场上,你完全可以和与自己地位相仿的人打成一片,但是你要想往高处走,就要结交与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记得小时候,我们都能够直率地表达崇拜英雄的心意。
可是年纪一大,就以为不得不将这种心意隐藏起来。
隐匿崇拜英雄的心意是错误的,设法与你所崇拜的人接近才是最好的方法。
这不但能使对方感到高兴,而且会鼓励你,增加你的勇气。
怀特是美国一家铁道电信事务所的新雇员。
16岁时他便决心要独树一帜。
27岁的时候他当了管理所所长。
后来,先是西部合同电信公司,接着成为俄亥俄州铁路局局长。
他的儿子上学读书时,他给儿子的忠告是:“你在学校一定要和一流人物结交,因为有能力的人不管做什么都会成功的……”
你也许会觉得这句话非常庸俗。
但是请不要误会,把一个有能力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不是可耻的事情。
朋友与书籍一样,一个有能力的朋友不仅是我们的良伴,也是我们的老师。
一个普通人要与一个伟大的人缔结友情,跟第一次就想赚百万美元一样,是相当困难的事。
原因并非在伟人的出类拔萃,而在于你自己心中的那种忐忑不安。
年轻人之所以非常容易失败,是因为不善于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兰西的陆军元帅福煦说过:“年轻人至少要认识一位精于世故的老年人,请他做自己的人生顾问。”
萨加烈也说了同样的话:“如果要求我说一些对年轻人有益的话,那么,我就要求他们经常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一起行动。
就人生而言,这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和比你优秀的人交朋友,应该是人生中最大的乐趣了。”
现实中不少人总是乐于和比自己差的人交际,这在心理上的确感到安慰。
因为在与友人交际时,心中能产生优越感。
可是从这些不如自己的人身上学到的东西显然不如从比自己优秀的人身上学得多。
人们可以从劣于自己的朋友身上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但也必须获得优秀朋友给自己的刺激,以助长自己的勇气。
总之,一个成功的人,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比自己优秀的朋友的帮助,才能不断地使自己力争上游。
从比自己优秀的人身上你可以学到很多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东西,他们的想法和心态对你的成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31.对同事的不合理要求说出“不”
快下班的时候,吴佩接了一个电话,一听连撒娇带耍赖的语气就知道是阿美,她说:“亲爱的,救救我吧,帮我写个方案,客户已经催了好几次了,可是我实在是没有时间啦,你知道杰最近在追我,我也很喜欢他,你帮帮我,就算支持我的爱情啦……周末我请你吃韩国料理!”
阿美是吴佩在公司里最好的朋友,属于那种嘴巴很甜的女人。
她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求助吴佩了,她下班就忙着去约会,常常把做不完的工作推给吴佩。
每次,吴佩都想拒绝,可是听到她一句一个亲爱的,那能把人融化的热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不”。
职场中很多人的耳朵根软,心肠也软,面对同事的请求,几乎是照单全收,害怕拒绝会给彼此的关系带来不利影响。
帮助同事本来是好事,可是面对同事的一些不合理请求,就应该学会拒绝。
办公室里,几乎所有的职员都害怕或者不愿意拒绝同事的请求,因为他们害怕失去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以在面对同事不合理请求的时候,常常感到为难,以致每次都心软地接受了。
作为好朋友是该相互帮助的,拒绝会不会让自己失去这个朋友呢?
办公室里的同事,需要相互帮助的时候很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帮助同事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益处,比如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高效的工作。
但也有一些人,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请求,那么,怎么办呢?
有人也许会选择直接拒绝,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很可能会影响你和同事以后的关系,甚至会得罪同事。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既拒绝了同事的非分要求,又不伤和气呢?
1.先倾听,再说“不”
当同事对你说出他自己的请求时,我们先不着急说出“不”,而应当先认真倾听对方的情况。
在同事向你提出请求时,他们心中通常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不好意思,担心你拒绝,担心给你带来麻烦。
因此,在你决定拒绝之前,要注意倾听,请对方把处境与需要,讲得更清楚一些,自己才知道如何帮他。
然后,应该对他的难处表示理解。
另外,“倾听”能让对方先有被尊重、被接纳的感觉,在你婉转地表明自己拒绝的立场时,也比较能避免伤害他,因为他能在你的倾听中感受到你的真诚。
如果你的拒绝是因为工作负荷过重,倾听可以让你清楚地界定对方的要求是不是你分内的工作,而且是否包含在自己目前重点工作范围内。
或许你仔细听了他的情况后,会发现帮助他还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这时候,你可以在不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前提下,协助同事完成任务,如此,你在收获工作能力与经验的同时,又能赢得同事的友谊。
即使你帮不了他,但是“倾听”完他的情况之后,作为非当事人,可能会对他的困境看得更清楚,你可以针对他的情况,给他提出比较好的建议。
这样,即使你不亲自去帮助对方,对方一样会感激你。
2.委婉说出“不”
当你倾听之后,认为自己应该拒绝的时候,说“不”的态度必须温和而坚定。
即使是炮弹,也应当裹上糖衣,要委婉拒绝,不要严词拒绝,因为温和的态度总是比情绪化的过度反应要好。
情绪是具有感染性的,严词拒绝会引发他人强烈的负面感受,所以,当你必须要拒绝他人时,就不要再以不友善的言行,在情绪上火上加油。
例如,当对方的要求是不合公司规定时,你就要委婉地向他解释自己的工作权限,表示没有权力去做这件事,这违反了公司规定。
在自己工作安排已经很满的情况下,要让他清楚自己目前的状况,并暗示他如果帮他这个忙,会耽误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
一般来说,同事听你这么说,一定会知难而退,再想其他办法,而不会对你产生其他想法。
3.以照顾对方的利益为理由
在表示拒绝的时候,要从对方利益出发来说明自己爱莫能助的理由。
从对方的利益考虑,以对方的切身利益为借口,往往更容易说服对方。
比如,同事要求你在一个不合理的期限内完成工作,与其说明你如何不可能办到,不如让对方相信这种仓促行事的做法对他而言并没有好处。
这样的话,同事不仅不会怀疑你的意图,还会对你产生感激。
4.事后表示关心
在拒绝之后,对他的情况表示关心,最好能够提出一些建议。
有时候拒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方会不定时提出同样的要求。
若能化被动为主动地关怀对方,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苦衷与立场,就可以减少拒绝的尴尬与影响。
当然,在你拒绝同事的时候,除了技巧,更需要发自内心的耐性与关怀,表达友好和善意是我们拒绝时最重要的原则。
否则,对方一旦察觉到你在敷衍他。
那么,你在同事心中的地位就会下降,你在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32.散播流言飞语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贝蒂是一名才能颇佳、青春靓丽、为众人所认可的员工。
因为她对工作的态度十分积极,公司一度考虑将她提升到管理层。
然而,此中却出现一个重大问题,她经常与他人议论各种消息,当然并非全部都是具有负面性的流言飞语,但至少大部分是。
无论喜欢与否,你都可以确定她必然会四处散布“新闻”。
她视自己为公司的新闻发言人,这已然成为她与人沟通的首选方式。
看似无害的习惯却变成她职业生涯的祸端。
在公司看来,她喜欢四处传播流言的毛病对于公司隐私的威胁,远远超过了她个人的价值。
他们感觉贝蒂并不值得信赖,如果晋升她的职位,新岗位上诸多敏感信息万一被泄露出去又该怎么办?
最终,她的大嘴巴剥夺了自己的晋升机会。
许多年以后,她仍然坚持不懈地创造着令人瞩目的业绩,早已具备晋升的各种技能与才干,但是直至被开除的那一天,她仍然待在原岗位上。
她永远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与升迁擦肩而过,即使她的资历远高于他人。
在背地里议论别人的是非,绝对不是所谓的“交流”或“分享”,而是个坏习惯。
相信每个人都玩过“传话游戏”,大家围坐一圈,一个人低声给旁边的人说一句话,一直重复直到传完一圈。
最后的话往往已经不是最初的那句了。
有时尽管你是在重复真理,但也会走了样。
如果我们不能为别人说好话,那就什么都别说。
因为我们不再讲述消极的事情,所以我们就会更幸福。
消极的想法导致消极的感受,消极的感受使幸福离我们更远。
如果你因某人某事产生困扰,直接和他们交涉,没有理由去和其他人讨论,这不会带来任何正面的影响。
你对别人埋怨,那个有问题的人却不知道原来还有问题存在,也就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
只有和问题中心人物交谈,而不是与别人闲话,你才能使自己和他人更幸福。
一旦我们开始谈论别人以及他们的缺点,所有伤害人的话语会轻而易举地从舌尖跳出来,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正说些什么。
用莫须有的罪名来影射某人的品质,说这些的时候我们甚至眼都不眨一下。
有多少次谈话是以“我听说……”开头,以否定别人作为结尾。
我们永远都不应该以此为谈话的开始,或者参与到类似的谈话中去,除非我们要赞扬某人。
除此之外,如果散播谣言,我们会失去真正的朋友,唯一拥有的只能是其他散布谣言的人。
他们是多么可怕的朋友啊,我们告诉他们的任何话,他们都会向别人复述!
当我们听到关于某人的吃惊消息时,抵制自己想转述的冲动吧。
我们要发扬自我抵制流言的品质,尤其是在有人说闲话的场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负罪感,避免事后责备自己。
背后和同事的八卦不仅会伤害到他人,使自己变得孤立,更会成为公司领导所不能容忍的事情。
人人都知道流言飞语的危害,而且流言飞语也会以各种形式出现于各个领域,无论其面目如何,它们对于你的职业生涯,均有害而无益。
一般情况下,流言都会打着“言论自由”的幌子,因此上司不会告诉你它们的危害何其严重,但是公司每天都会秘密报复那些“妖言惑众”的人。
如果有一天你因类似问题出现在被驱逐名单之上,那么你完全不可能获悉自己被瞄上的真实原因,直至某天他们简单地将你扫地出门。
1.流言飞语会令你看上去不值得信赖
当你散播有关同事、老板及公司的流言时,也许自己只是感觉好玩而已,但是事实上,你已经为自己制造了一种“不值得信赖”的危机,而且这种危机会伴随于你在公司的每一天。
如果你的主管或上司在休息室中看到你在“八卦”,他们立刻会认为你是在他人背后飞短流长,随即便会感觉,在他人向前你亦是如此议论他们的,这乃是人之常情。
主管们清楚哪些人会八卦,而哪些人不会。
流言不但会使你看上去不值得信赖,信息本身最终也会传入当事人耳中,八卦对象由此便会获悉流言的出处。
2.流言飞语会使你地位不保
流言会令自己暴露在被中伤者的攻击前。
它会使你变得极为脆弱,因为其他人会将你道听途说的话语再次进行传播,最后所有人都会认为该话源出于你,即使你并非是始作俑者。
倘若该信息具有一定危害性,且管理层亦是如此认为,那么你将彻底完蛋。
流言飞语会传遍公司的每一个角落。
当这些话语传到当事人耳中时,他自然而然希望获悉此活从何而来,一旦你的名字上了对方的黑名单,你就等于又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秘密敌人。
嘴巴不严的危害很大,无论你乱言何事,要知道,公司对于嘴巴不严的人不会存有丝毫好感。
公司中不会有人告诉你,因为你喜欢飞短流长,会为自己惹来麻烦。
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你必然会以“言论自由”对其大加讨伐。
但是他们掌控着你的命脉,你可以自由选择,他们亦可以凭借自身喜好进行决断;如果你触犯禁忌,他们便会秘密地剑指你七寸之处。
如何保护自己?
倘若你认为自己已经被盯住,或者受到“爱谈闲言”怀疑,那么你需要立即去做两件事。
第一,远离那些爱传播流言的人。
不要让公司或上司看到你与他们混在一起,即使你并未插言只是在倾听而已。
因为即便如此,上司亦会觉得你赞同他们的行为,而且会认为你并不值得信赖。
第二,流言止于智者。
任何流言飞语传到你的耳中,都不要让它再继续存在。
应该这样对传播者说“哦,我不希望听到任何人再对我讲类似话语”或“我认为你说的那个人一定不希望此事为人所知”。
无论你说什么,一定要将自己从流言传播的恶性循环中排除。
如果有必要,走出那间屋子。
不要惧怕被视做异类或墨守成规的人,你大可“酷”一下。
听听最新闲话?
还是成为值得信赖的对象,继而受到提拔?
两者之间你会如何加以选择呢?
33.做示弱的强者,不做示强的傻瓜
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外国政治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
然而,还未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记者说:“时间还多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
记者对政治家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久,仆人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好烫!”
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
等仆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
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
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的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还对对方产生了亲近感。
而这所有的一切,其实是政治家故意安排的。
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士也会有很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恐惧感与诸多成见就会消失不见,为其省掉很多麻烦。
能放下架子做“弱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人生在世的一种姿态。
而且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在交际中也非常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调查发现:一名彪形大汉在拥堵的马路上横穿而过,愿意给他让路的车辆还不到50%,因此出车祸的概率很高;但是一个老弱病残的人横穿马路,却有很多人相让,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做了善事,因此车祸率几乎为零。
看看,弱与强,在某种时候,收到的效果截然相反:示弱,让人处于强势的地位;而强硬,则反而处于弱势的地位。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长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中有意以己之短,托人之长。
如果你碰到的是个有实力的强者,他的实力明显高于你,那么你不必为了面子或意气而与他争强。
因为一旦硬碰硬,虽然有可能战胜对方,但毁了自己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不妨示弱,以化解对方的戒心。
以强欺弱,胜之不威,是大部分的强者不屑做的。
聪明的人会在职场的竞技中隐藏智慧,甚至千方百计地显示自己比别人蠢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守拙”,这是掩饰自己、保护自己、积蓄力量、等候时机的人生韬略,经常在职场或敌对斗争中使用。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锋芒毕露”,锋芒本指刀剑的锋利,如今人们将之比做人的聪明才干。
古人认为,一个人如果看上去毫无锋芒,则是扶不起的“阿斗”,因此有锋芒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自己的“锋芒”也是有必要的,但是要知道,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所以在运用的时候要小心谨慎。
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聪明才华,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尤其是做大事业的人,锋芒毕露,尽展自己的聪明和优秀,非但不利于事业的发展,甚至还会失去自己的身家性命。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顺治帝驾崩,其第三子玄烨即位,即康熙皇帝。
当时,康熙才七岁零九个月,年龄很小。
顺治临终前便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叫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尽心尽力辅佐小皇帝康熙。
当皇帝年满十四时,有了可以亲政的能力,鳌拜却一点还政的意思也没有。
康熙十分不乐意,一心想除了这位压在自己头上的大臣,不愿再当傀儡。
于是,他开始暗中增强自己的实力,筹划这一切。
他知道鳌拜在朝廷里势力庞大,用公开的手段绝对解决不了问题,反会激化矛盾,引来大麻烦。
于是他隐藏了自己的实力,表面上一再容忍鳌拜,有时甚至装出畏惧鳌拜的样子,意在麻痹鳌拜。
康熙还一再给鳌拜一家加官晋爵,连鳌拜的儿子也当上了太子少师。
对于鳌拜的蛮横无理,康熙也听之任之,从没有异议。
背地里,康熙招募了一匹“小童军”。
这些“小童军”是从在满族权贵人家中间挑选出的一批身强力壮的子弟,跟皇帝年龄相仿,平日里天天在一起练习摔跤。
训练“小童军”的事情在鳌拜看来就是小孩子的把戏,他认为皇帝也和这群孩子一样,淘气得很,不问国家大事,只知道打闹找乐子。
这更让鳌拜放松了警惕,心中暗喜不已。
终于有一天,鳌拜进宫汇报这几日发生的事,却见到康熙正和他的“小童军”练习摔跤,这些小孩见到鳌拜突然冲上前来,抱腰的抱腰,拧腕子的拧腕,蹬腿窝的蹬腿窝,一下子和这位满人眼里的“巴图鲁”大臣较起了劲。
初时,鳌拜还以为小皇帝跟自己闹着玩,便听凭那些娃娃掰自己的腕子,揪自己的辫子。
等到一群孩子把他扳倒在地,他才觉得不大对头,斜着眼去瞧指使他们的皇帝,只见康熙一脸冰冷,又听得小侍卫们满口怒骂,方觉得大事不妙,这时他再要挣扎已经迟了,鳌拜一下子被捆了个结结实实。
康熙正是因为隐藏了自己的真正实力,麻痹了对手,才一举抓获强敌鳌拜,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兵书上说“兵不厌诈”,在职场中也是一样。
故弄玄虚、隐藏实力、放烟幕弹让竞争对手捉摸不透、看不清自己战略意图的方式,往往能收到震撼性的效果。
你难以改变自己实力的强或弱,但可以用示弱的方式,为自己争取有利的位置,为自己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适当地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别人的不满或嫉妒,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心理平衡,对你放松警惕。
凡事如果逞强好胜,往往会弄得头破血流;但是如果适当示弱,则很容易被别人接受。
因此,做人做事,懂得适时地示弱,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就像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三国刘备,屈皇叔之尊三顾茅庐,终于得到了诸葛亮的誓死效忠;西汉韩信忍胯下之辱,最终叱咤风云,成为一代名将,等等。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他们都是靠“示弱”赢得了满堂彩。
示弱有时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美德。
大海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宽广的胸襟,有巨人的力量,它站在最低处,从不张扬,所以能纳百川。
人也是如此,有时降低一点自己的“高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沈从文虽然小说写得很好,可他的授课技巧却很一般。
他颇有自知之明。
上课时开头就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
这么“示弱”地一说,反而赢得学生们的好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对手当前,不能不抗。
不抗,你是必败无疑;但也不能硬拼,硬拼,胜败同样没有绝对把握。
此时,故意示弱倒不失为良策。
在特定的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的短处,有意暴露自己某些弱点,可以说是高明的策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