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办公室潜规则》第七章 公司里为人做事的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 公司里为人做事的说道

公司是展示你价值的地方,是社会的一部分。

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无论你的公司提供的舞台多大,这都是一个小小的职场名利场。

你需要学会为人处世,更要学会如何做事,在这里你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也不要相信公司标榜的那些“明文规定”。

简单地说,公司会鼓励你扎实工作,埋头苦干。

“公司不会亏待你的”,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但是,如果按照它们说的方法做,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职场生涯会非常不顺利,甚至是烦恼重重。

因为,公司这些“明文规定”的背后还有一面,那是你没有看到的,也是公司不会告诉你如何去做的。

64.既要会做事,也要会演戏

在外人看来,曼哈顿一家高档时装店的销售主管苏珊是个大忙人。

她对时装店内女装的展示认真得近乎挑剔:重新整理已经叠得很整齐的毛衣,把挂衣架的间距严格设定在一指宽。

此外,她还要抽空打电话给上司,商量店里的业务。

虽然看上去很忙碌,她却有“造假”的嫌疑——店里一个顾客也没有。

老板和顾客都不希望看到你无所事事,所以你得忙起来,重新叠叠衣服,四处掸掸灰尘,拖拖地板——尽管店里已经一尘不染。

总之,你得做点什么。

正如这位忙碌的苏珊一样,虽然一天中只有5~6个顾客走进店里,但苏珊成功地让其中3个人掏了腰包。

天下所有的老板都一样,最见不得员工做两件事情:其一是浪费自己的钱的行为;其二是闲着。

有事没事,所有的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忙起来,动起来。

所以在职场,作为下属,一定要时时表现为一个忙碌的状态。

实心眼的员工,就会没事找事,尽量多做事;而聪明的员工对待狡猾老板的一种对策则是:装忙。

现实就是这样,老板因为不能时时盯着员工,所以他们要么随机抽查,逮着一次批评你一次,要么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表面的东西来盖棺论定。

所以作为员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面建设工程。

装忙原本是一件职场艺术,但是到了经济不景气时期,倒成了一门职场必备的生存技能。

在业务惨淡的时候,“没事找事”也需要较高的智商和创意。

房地产市场火暴的时候,房产经纪人米歇尔·科尔比曾经忙得脚不沾地;现在房市萧条了,她被迫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对办公桌进行“考古发掘”,“我找到了2003年的销售记录,并给它们重新分类。

现在我的办公桌整洁得光可鉴人。”

在一家日本料理餐厅里,领班每天带着服务员给筷子折纸套。

他自我解嘲说:“这是一种手工,可以帮人放松心情。”

在华尔街投资银行的交易大厅里,银行家们有时甚至靠抛橄榄球来打发时光,偶尔你还能听到电脑显示器被砸碎的声音。

但是与下面这些做法相比,前面提到的“秀”显得过于平庸。

有人把办公桌上的电话号码告诉电话推销员,后者每次来电话他都会接起,然后云山雾罩地侃上一阵儿,给人一种业务繁忙的假象。

还有人给客户写长达5页纸的感谢信,只是为了感谢后者曾来店里浏览。

一位投资经理每次溜出去吃午饭时,都故意把文件摊开在桌子上;他还会把手机留下,并与其他办公室的同事串通好,不时给他的手机拨个电话,让人觉得他没走远、业务还挺忙。

供职于纽约一家律师行的律师想给人留下他经常加班工作到深夜的印象。

但是办公室的灯使用了运动探测装置,屋里没有人后它会自动暗淡下去直到关闭。

于是这位老兄想出了一个高招——他搬来一个摇头电扇。

这样就可以欺骗运动探测器,使办公室灯火长明了。

在信息时代,装忙,当然离不开电脑这个重要道具。

一位广告客户经理故意让显示器背对着同事们,这样同事们只能看到他经常坐在电脑前眉头紧锁,若有所思,其实他是在为即将出生的宝贝设计玩具。

当然,电脑可以掩盖许多与工作无关的活动,聊天、交友、购物等。

当然,如果你更“处心积虑”一些,你可以借助某些程序让电脑在半夜向你的上司自动发送与工作有关的邮件,让他以为你为了工作而挑灯夜战。

尹静在这个公司做了3年之后,才有机会见到亚太区人事总监,为了迎接他的远道而来,尹静花了整整半天时间,把自己因为忙碌和频繁的出差而遗忘的功课——清洁办公桌给补上了。

堆积如小山的文件被一一清理,尚没有归类的文档终于回到了它们应该待的地盘,横七竖八的文具也被重新排列了一遍,刹那间尹静的办公桌有了改头换面的感觉,本来习惯躲在文件堆里办公的尹静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和透亮。

尹静自鸣得意了一番,这下可以让人事总监看到一个工作努力又干练的形象了。

等待的总监终于现身,他除了开会也择机与大家交流和沟通,尹静也有幸成为被召见长谈的人,人事总监的思维非常严谨,也可以说稍有刻板,不过他的不苟言笑的模样还是让有人有威慑感。

两天的访问很快结束了,尹静却为此遭遇了尴尬,她的亚太业务的顶头上司来电与她分享了人事总监上海之行的意见,其中有一条他认为尹静的工作不忙碌,要么是公司分给的工作量不够,要么是有偷懒之嫌。

尹静心中难免不服,要知道她已经被公司剥削到极点,差不多一人干三人的活。

气愤的尹静脱口而出,“人事总监凭什么这么说?”

上司很冷静地告诉她:“你的办公桌太干净了。”

天哪,为了迎接老板的巡访,尹静才特意抽空整理了办公桌,不料干净的办公桌却成了工作量不够的罪证,早知这样,肯定让老板看一个邋遢忙碌的尹静,后悔让她一段时间委靡不振。

或许人事总监也没有错,他用最理性的逻辑看待员工的办公桌,因为每一个办公桌身后就是一个真实的员工形象。

做老板的可以容忍员工的不干不净,却不能容忍员工的太空太闲,情愿员工忙死,也不愿员工无所事事,至少办公桌是最好的见证物。

吃过一次亏的尹静从此抱定了一个信念,打死也不整理办公桌,并美其名曰:暧昧是最聪明的生存哲学。

尹静把暧昧办公桌的理论不断发扬光大,于是认识她的都知道了,越乱的办公桌越是迷惑老板的眼睛,好像越是暧昧的关系越引入入胜。

职场行为专家指出,经济危机的大形势下,职场中个充满了恐惧气氛,老板也会变得多疑。

如果他发现你企图用小伎俩营造假相,裁员的大刀肯定会先落到你头上。

所以,在非常时期,装忙不仅是一种必需,而且其技术含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65.苦劳的背后一定要有功劳

经过激烈的竞争,q有幸被梦寐以求的某汽车公司留了下来,作为实习生,实习期是两个月,但不巧的是,实习生有两个,到最后还是要淘汰一个,因为公司只缺一个销售部门的人员。

于是q就制订了自己在这段实习期间的计划:团结友爱,尊重前辈,虚心学习,另外,最重要的是刻苦勤奋。

于是,在后来实习的那段时间早,早起第一个来单位报到的是q,晚上最后走的是q。

帮同事们买饭的是q,打扫集体休息室的人还是q。

虽然辛苦,但q心里非常高兴,因为q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和赞扬。

部门经理也是非常勤奋的,他来得早,走得也晚,这样q跟经理接触的机会增多了,慢慢地经理对q也有了好印象。

记得有一次下班很晚,为了打印一份报告,最后只剩下q和经理了,为了得到经理的欣赏,q坚持要比经理更晚回去,果然很有效果,经理走时说了声:“好样的。”

同时问q:“这两天怎么不见那位实习生呀?”

当时q心里暗暗高兴,应声回答了:“她早下班了。”

q特地将“早”字拉得很长,心想占了相当的优势,只要她的业绩不好,留下来的非自己莫属,想到这里,q每天都哼着小调回家。

就这样,熬到了实习期完毕的那天,想着自己即将成为这家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q非常自信地走进了经理办公室,但等待的结果是:“对不起!你已经被淘汰了。”

q不服气:“经理,被淘汰的为什么是我?

而不是她?

虽然我跟她的业绩相当,但是我很刻苦呀,这你是知道的,能给我个被淘汰的理由吗?”

经理慢慢地说:“在实习的这段期间,你确实很勤奋,也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这我们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可你想过没有,同样的业绩,她用了多少时间,你用了多少时间,她的效率很高,所以我和人事部的经理一致认为她比较适合这份工作,还有件事,可能你不知道,她用业余时间还自学了物流方面的知识。”

q当场愣了一下,再也无话可说,自愧不如,收拾完东西灰溜溜地走了。

经过这次求职的经历,使q明白了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需要的和缺乏的是有效率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上学时所说的刻苦。

你要记住:“刻苦”有时是一个陷阱。

苦劳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当成功劳,相反,在老板的眼中,它是对公司和个人资源的浪费。

职场是残酷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下岗,哪怕他是杰克·韦尔奇、卡莉·费奥利娜、艾柯卡、吴士宏、李开复、唐骏,如果不能在其位谋其政、创功劳、出成果。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下去,个人要获得重用和良好回报,就必须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讲究效率和效益,就必须能够创造价值。

不要对老板抱有幻想,你之所以还留在公司,唯一的原因是你在创造价值,企业拒绝可怜的苦劳型员工。

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把注重业绩作为自己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业绩观作为衡量员工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没有功劳就没有效益,没有利润企业就要倒闭。

市场不相信眼泪,不相信苦劳,只相信功劳。

只有像狼一样死死盯住结果、牢牢抓住业绩不放的企业,才是具有执行力的企业。

功劳是有效的业绩,苦劳是无效的消耗。

只有重视功劳、结果、绩效的员工,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解决难题,推动企业不断往前发展!

ge前ceo杰克·韦尔奇一直奉行这样理论:不断地裁掉绩效最差的10%的员工,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

各层经理每年要将自己管理的员工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分类,从而产生20%的明星员工(“a”类),70%的活力员工(“b”类)以及10%的落后员工(“c”类)。

比尔·盖茨最支持这种观点。

“能者上,浑水摸鱼者走人。”

是微软基本的用人原则。

微软是一个完全以成功为导向的公司,用“处处以成败论英雄”的方式自动选择和淘汰员工。

为使企业保持绝对的竞争力,并使员工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微软采取定期淘汰的严酷制度,每半年考评一次,并将绩效差的5%的员工淘汰出去。

微软从不以论资排辈的方式去决定员工的职位及薪水,员工的提拔升迁取决于员工的功劳。

华为的价值标准是“只以成败论英雄”。

在华为,只要你有实力、有业绩,你就能获得回报,你的业绩越出色,回报就越丰厚。

华为公司干部能上能下是出了名的,在华为,同时进公司的员工,有的成总监了,有的还是普通员工,有的年薪上百万了,有的还只有十来万。

能成为华为员工的,都不是省油的灯,为什么收入和职位差别会这么大呢,原因只有一个:业绩不一样,贡献有大小,蒙牛的牛根生倡导“一两智慧胜过十吨辛苦”。

他说人行动的基本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四肢先行式”,一种是“大脑先行式”。

两种模式导致的结果大不一样。

前者“有勇无谋”,做了10件事,可能有6件有毛病,既浪费资源,又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后者“谋定而动”,也许只做了8件事,却有6件做成了,既节约了资源,又比前者多做成2件事。

直接去举一千斤的人,是笨蛋,是苦劳;四两拨千斤的人,才聪明,有功劳。

世界上绝大多数优秀的公司,在出现亏损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裁员。

他们坚决地裁员,目的就是向公司的所有员工发出这样一个鲜明的信号:作为公司只有一个目标——公司必须要赚钱,而要赚钱,首先就要把所有不符合标准的人淘汰,把所有业绩很差的人裁掉。

功劳胜于苦劳,结果胜于过程。

在这个以业绩为主要竞争力的时代,没有能力改善公司业绩,或者不能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员工,是没有资格要求企业给予回馈的,因为这种人恰好是公司打算“去掉”的人选。

身为企业的一员,如果你想要脱颖而出,建立功劳,受到重用,就必须通过积极地为企业创造效益利润,养成在公司里避免浪费、厉行节约的习惯,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在工作上的一切努力,都应该本着一个目的:不断提升业绩。

这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是市场对企业的要求。

业绩越好,功劳越大,前途越好!如果你想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有所发展,成为老板器重的人物,就必须牢记,为公司赚到钱才是最重要的。

要以此为目标着手改善你的工作。

切勿以为只要做一个听老板话的员工就够了,要想方设法为公司创造价值,这是公司聘用你的初衷。

66.成功的秘密:于细节之处见真招

苏红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一家香港猎头公司。

外语方面的优势加上悟性较高,苏红很快赢得了老板的赏识,获得了很多参与重要项目的机会。

一次,公司与一家跨国间公司商谈一个项目。

初步洽谈后,对方要求苏红所在的公司提供一份详细的项目计划书。

老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苏红。

因为是大客户,公司上下都十分重视,苏红自然也不敢怠慢,花了不少工夫,一连好几天加班加点。

当苏红把全英文的计划书交给老板时,感觉自己又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过了几天,苏红被老板叫进了办公室。

看见老板一脸阴沉,苏红知道肯定是计划书出了问题,不禁有点纳闷,内容自己仔仔细细检查过很多遍,应该不会有问题啊!老板打开计划书,指着目录那一页问,为什么不把索引对齐?

索引的页码字体为什么有的是粗体,有的却不是?

他往后翻,又指出一些排版上的小毛病。

最后,老板说了一句让苏红印象深刻的话:“越是细节之处,越能看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

客户要是看到我们在细节上疏漏不断,还会信任公司提供的服务吗?”

很多和苏红一样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职场新人,总是想着怎么尽快作出成绩,好让别人刮目相看,却往往忽略了工作中的细节。

职业顾问师指出,不注重细节是新人的通病,也是导致许多人职场失利的重要原因。

对于看似简单和基本的工作,如何把别人已经做过1000遍的事情做得更好,细节是关键。

在“秀”出自己才能的同时,千万别在小处“失分”。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是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

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在职场尤其适用。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有三个人去一家公司应聘主管,他们当中一人是某知名管理学院毕业的,一人毕业于某商学院,而第三名则是一家民办高校的毕业生。

在很多人看来,这场应聘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肯定是知名管理学院的毕业生被录用,然而事情却恰巧相反。

应聘者经过一番测试后,留下的却是那个民办高校的毕业生。

在整个应聘过程中,他们在专业知识与经验上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随后招聘公司总经理亲自面试,他提出了这样一道问题,题目为: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厂采购3999个信封,你需要从公司带去多少钱?

几分钟后,应试者都交了答卷。

第一名应聘者的答案是330元。

总经理问:“你是怎么计算呢?”

“就以采购4000个信封来计算,可能是要300元,其他杂费就30元吧!”

答者对应如流?

但总经理却不置可否。

第二名应聘者的答案是315元。

对此他解释道:“假设4000个信封,大概需要300元左右,另外可能需用15元。”

总经理对此答案同样没表态。

但当他拿第三个人的答卷,见上面写的答案是319.425元时,不觉有些惊异,立即问:“你能解释一下你的答案吗?”

“当然可以,”该同学自信地回答道,“信封每个7.5分钱,3999个是279.93元。

从公司到工厂,乘汽车来回票价11元。

午餐费5元。

从工厂到汽车站有一里半路,请一辆三轮车搬信封,需用3.5元。

因此,最后总费用为319.425元。”

总经理不觉露出了会心一笑,收起他们的试卷,说:“好吧,今天到此为止,明天你们等通知。”

招聘结果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是从做好本职工作、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开始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

立大志,干大事,精神固然可嘉,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心思细致,注意抓住细节,才能养成做大事所需要的那种严密周到的作风。

小事不能小看,细节方显魅力。

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责任心对待每个细节。

只有把小事做好了,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价值。

我们在工作中需要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

在今天这个社会,几乎所有的员工都胸怀大志,满腔抱负,但是成功往往都是从点滴小事开始的,甚至是从细小至微的地方开始的。

世界上的许多大公司,把对小事的认真态度作为了一个考察员工的重要依据。

希尔顿饭店的创始人、世界旅馆业主王康·尼·希尔顿就是一个注重“小事”的人。

康·尼·希尔顿要求他的员工:“大家牢记,万万不可把我们心里的愁云摆在脸上,无论饭店本身遭到何等的困难,希尔顿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顾客的阳光。”

正是这小小的永远的微笑,让希尔顿饭店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

有卓越天赋的员工,常常做小事时发挥出了耀眼的光华,从而登上了更大舞台。

比如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刚刚开始工作时,他只被分配了一个保洁的工作,按照大多事的想法,恐怕早已甩手不干了,但是他对保洁的工作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

在一段时间后,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从而开始了一段叱咤风云的职场路程。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曾经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

他在出差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

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

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在签名的时候署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这算不算小事?

严格说来,这件小事还不在阿基勃特的工作范围之内,但阿基勃特做了,并坚持把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

那些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华、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工作中无小事,小事没有处理后会引出大麻烦。

很多“刁钻”的上司喜欢从小处着眼,你做了大业绩他可能会觉得你抢了他的光芒,而你在小事上马马虎虎,他又觉得你不尊重他。

在上级的世界观里:对小事的态度反映出了个人的工作态度,而态度决定一切。

菜根谭上说:“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只有把小事做好,在小事中不断积累经验,培养踏实果断的工作作风,才能在做小事中升华自己的工作水平。

只有在小事上练就了谨慎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做事风格,你才不会得罪自己的上司,你才会在职场大有作为。

67.职场红色警报:不把制度当回事

阿b爱耍些小聪明,一碰上头痛脑热的小毛病就装做痛苦不堪状,然后,就找借口向老板请假。

遇上朋友约会或办点私事什么的,更是找借口请假不上班,每次理由都是十分充足。

老板虽然不胜其烦,可是也不好驳回。

一次,阿b又撒谎说奶奶过世需要办理丧事为由,向公司请了一个礼拜的假期。

但是,当七天假期过后,阿b满心欢喜地返回公司时却遭到了解雇。

原来阿b在这七天假期里实际上是与男友去四川旅游了。

她自以为此事无人知晓,却不料老板的一个朋友也在该旅行团中,正巧认识阿b。

阿b的这次谎言自然穿帮,这也正好给了老板辞退阿b的充足理由。

有的职员认为请假是一件十分稀松平常的小事情,其实,这不仅是对公司,更是对自己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

你如果不能严格遵守上下班的时间,必然会造成上司对你责任心不强的评价,特别是由于你的时间观念不强而影响到他人的工作时,那将是不可原谅的。

无论你的公司如何宽松,也别过分放任自己。

可能没有人会因为你早下班15分钟而斥责你,但是,大模大样地离开只会令人觉得你对这份工作缺乏足够的热情。

作为自然的人,头痛脑热是在所难免的,公司也并非不准员工请假,但是过于频繁地请假,肯定会影响工作效率。

请假的方式和频率,往往也成为公司评价员工的重要依据。

公司将以此评定一个人的工作态度,进而直接影响到员工的考核成绩。

也许自己所在的公司,对迟到考勤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但我们绝不能随便地放松自己,每天不是迟到就是早退,认为没人注意到自己的出勤情况,或者认为单位对这方面没有严格要求等。

其实不然,你在公司的一举一动,大家可全都是睁大眼睛在看着呢!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遵守制度是员工起码的职业道德。

如果你刚进入一家单位,首先应该学习员工守则,熟悉组织文化,以便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所能。

小文进一家外企不久,这天下午她有些发困,于是到咖啡间用纸杯给自己冲了一杯咖啡。

喝完之后,她把纸杯扔到垃圾桶里。

小文用纸杯冲咖啡的事被人看见了,于是,下班之前她的上司把她叫了过去,说喝咖啡的纸杯是专供客人使用的,公司员工喝咖啡只能自备杯子。

如果她下次再用纸杯喝咖啡,就按规定罚款,从薪水里扣除。

从上司的办公室出来,小文实在不理解,就这么一个几分钱的小纸杯,为什么要这么小题大做?

的确,无论是个小纸杯,还是一张打印纸,都值不了几个钱,特别是对于那些财大气粗的跨国公司来说,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但是,在这里它不是一个价值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公司规章制度的问题。

对于许多职场新人来说,不能说他们不关心所在公司的规章制度,而是他们更关注的似乎是公司的工资福利和可用资源,如休假、奖金发放、出差标准及补贴、医疗保险,等等。

应该说,作为工薪一族,你关注这些没错,而且是应当的,不过,作为一个职场新人,你光关注这方面的东西还不够,还必须了解公司在劳动纪律、奖惩等方面的各种规章制度。

其实,只要是具备一定管理水平的公司,在对新员工进行职前培训的时候,大都会全面地介绍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只是一些职场新人对这方面的问题心不在焉罢了。

只要你进了大学,作为学生,你就属于“买方”,也就是说你交学费给学校来买知识,所以,在学校你是相对非常自由的。

正是由于这种“自由”的惯性作用,进入职场后,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人生角色的变化,不习惯完全按照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来要求自己,总是把公司的规章制度看得很轻。

你工作起来可能很卖力气,但就是喜欢犯点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

在各种小毛病当中,最常见的就是上班的时候迟到,而上班迟到,往往是纪律严明的公司最不能容忍的。

如果说在学校缴学费你就是“买方”的话,那么,进入职场后,是你的老板给你发薪水,他就是“买方”,所以,他有权要求你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工作纪律的约束。

职场新人一定要尽快和全面了解公司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使自己尽量少犯错误,少出纰漏,特别是要改变大学时代那种什么都不在乎的马大哈作风。

你最好从一开始就养成遵纪守章一丝不苟的职业习惯,这种职业习惯就像火车铁轨一样,它能保证你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的确,为了养成好的习惯,你一开始会有受束缚的感觉,但一旦养成了习惯,你就会受益无穷。

现在许多职场新人在违犯了公司的规章制度后,总是喜欢用“我不知道”或“我不是故意的”为自己开脱。

作为初犯,公司可能会原谅你,但即便如此,你也给上司和同事留下了不良的印象。

如果你老是对公司的一些规章制度视而不见的话,就有可能哪天你被公司炒了鱿鱼,自己还蒙在鼓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个企业,只有切实贯彻并执行了一套合理的制度,才有成功的保障。

能否遵守公司制度还反映出员工的工作态度,从是否遵守公司制度上就可以看出员工是否对工作用心负责。

因此,同公司制度对着干,你就需要做好随时被公司驱逐的心理准备。

68.职场中的红灯:好汉不提当年勇

一位媒体朋友,因原单位不景气跳到另一家媒体,却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由于两家媒体的性质和方向截然不同,她以为根本不可能有啥交集,就随口抱怨新公司福利待遇平平,还炫耀似的说:“以前我们单位经常组织大家出去玩,同事关系亲如一家。”

没想到,她以前的媒体做了一个选题,恰巧和他们正在策划的选题思路一模一样。

这下好了,从老板到同事都认为是她告密的,觉得她是以前公司派来“卧底”的。

现在,她已沦为公司边缘人,不得不准备下一次跳槽了。

在职场中,常有这么一些人喜欢对别人炫耀以前的往事,拿现在的公司和以前的公司相对比。

他也许并不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举动,无论是在同事还是公司领导听来,这无疑都是一个愚蠢的行为,是不讨好的。

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

千万不要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益处。

现代公司犹如店铺,人来人往,进进出出,与你同事的人们有可能在这里做了五年以上,更有可能换过五家公司。

对于你身边的同事,你真的很想了解他们吗?

和同事朝夕相处,无论有心还是无意,你必定会聊起别人的陈年往事,或者自己的光辉历程。

和同事聊得开心,你甚至有可能把八辈子老底都抖出来——老实交代大学里追过几个女孩,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多少,和现任老婆的恋爱经历……也许你认为这和你的工作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些好玩的八卦谈资,不会令你的职场魅力有丝毫减分的。

下面的谈话内容,才是值得细细推敲琢磨的呢。

“我以前的公司人才济济,海归啊、mba啊,遍地都是,我们团队的人都特别牛,为了搞定一个大项目,大家两天两夜没合眼……”这是自夸型人才的聊天术语。

“你在这里工作多久了,你以前在哪家公司做过?

他家的待遇如何?

你为什么决定转行呢?”

这是八卦型人才的聊天术语。

“我以前的东家福利特别好,逢年过节什么都发,哪像现在啊,就算我离开了,以前同事聚会还经常叫上我,大家感情还是很好。

唉,真怀念那种温馨的人际氛围。”

这是多情型人才的聊天术语。

“我以前的那家公司,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对员工是赤裸裸的剥削,没有半点人性。”

这是无脑型人才的聊天术语。

自夸也好,八卦也好,讲话是你的权利,但最好考虑后果。

自夸多了,会让人感到厌烦——既然你以前公司那么牛,你干吗还要跳到这里来;八卦多了,别人会对你加强戒心,谁愿意跟一个大嘴巴什么都说呢;追忆往事多了,别人会觉得你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满现状牢骚不断;抨击前东家力度大了,别人会觉得你是一个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人,认为你不易交往和相处。

其实,很多人都在跳槽,但一个行业的圈子往往就那么大,晃来晃去碰到的可能都是熟脸。

就算你换了新公司,也会莫名其妙地和前尘往事攀上关系。

所以,说话一定要留口德,给自己留够回旋的余地。

其实,人生每一站,都有值得纪念的过去,更有意气风发的开始。

有些话,如果不知道能不能说,那就最好放在心底不说,至少也不能在公司里乱说;有些事,不知道该不该问,那就给对方一个微笑就好。

把过去的事情都清空、归零,我们就不会成为职场上那只背着重壳爬行的蜗牛;把过去“归零”,我们才能像骨骼中空的鸟类那样轻盈地飞翔。

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当我们以“归零心态”去面对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时,我们就会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挑战,创造新成果。

69.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刚毕业的小单,去年年底几经周折终于在一家房地产公司找到了一份市场推广的工作。

在这几个月工作过程中,小单总是感到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自己的自尊心不断地受到打击。

自己的方案被上司拿到领导那里邀功;自己的客户被同事撬走;领导的批评总是落在自己的身上……

小单的个性比较要强,他不愿意为了这些事找领导分辩,但是他也认为自己的自尊心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很受伤害,无论是自己的业绩还是人际关系都为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像小单这样的问题,职场中人经常遇到。

从心理学讲,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

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当然自尊也要有一个度,一个弹性的区间。

正确的原则是:从实际的需要出发,让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

比尔·盖茨说:“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在职场,当你什么都下是的时候,最好收起你那廉价的自尊。

当我们在交际场上受到冷遇时,自己的自尊心将会面临着挑战,这时千万别发作,更不要自暴自弃。

不妨多想一想自己的家庭、使命、职责,为了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增加自己的自尊承受力度。

在交际过程中,我们还应坚持把实现交际的宗旨看得高于自尊,让自尊服从交际的需要。

这样自己对自尊才会有自控力,即使受到刺激,也不至于脸红心跳,甚至可以不急不恼,以笑相对,照样与对方周旋,表现出办不成事决不罢休的姿态,这样才能成为交际场上的赢家。

反之,满心希望他人来肯定自己花了很多心血做的自认为很不错的事情,偏偏得到的是全盘否定。

这时的自己肯定会受到强烈的刺激,为了挽回面子,进行辩解、反驳,甚至是争吵,这就大错特错了。

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所谓的自尊、面子,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倒不如接受这个事实,用平静的心态做进一步的思考,找到与对方更好的沟通方式,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当我们受到批评时,特别是当众挨批评,自尊心一定受不了。

此时我们一定要正确地理解领导的批评,采取虚心的态度接受,这样做不但不会丢面子,反而会改变他人对你的看法,给大家留下一个好印象。

有时,批评的内容可能不实,甚至还有些偏颇,而批评者又处在特别的地位,这时如果你因为受自尊心的驱使,当场就进行反击,效果肯定不好。

如果当时理智一些,事后再进行沟通、说明,这种处理方式会对自己较为有利。

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为人处世若毫无自尊,脸皮太厚,不行;反过来,自尊过盛,脸皮太薄,也不好。

维护自尊时,脸皮不妨厚一点,这并不是不要尊严,而是要把握适当的度,保持自尊心最佳的弹性空间。

微软亚洲研究院教育与合作总监华宏伟先生是公司应聘员工的面试官之一。

他指出了大学生参加大公司面试的三大绝招:胆大、心细、脸皮厚。

胆大即自信;心细指要注重细节;脸皮厚则指要执著。

面试时的偶然性因素非常大,一般面试官看简历只有30秒的时间,因此一丁点偶然的因素都会对面试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学生即使面试失败,也不应该立马灰头丧气地回去,可以找面试官问一下失败的原因,甚至请求他再给一次机会。

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曾发布了成为富豪的五大秘诀:第一,懂得把伟大创意发扬光大;第二,脸皮厚才能聚集更多财富;第三,抱紧资产;第四,要有捡便宜货的独到眼光;第五,要具备气定神闲地面对投资风险的勇气。

当我们在职场还没有地位的时候,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只能牺牲自己的自尊。

越早意识到这一点,离成功就会越近一点。

70.不要带着情绪来上班

办公室里新来了一位新的女秘书,长得很漂亮,还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看就是有运气的职场新人,在今年毕业生多、职位少的情况下,进了这家已经有日子没有补充新鲜血液的机关单位。

这位秘书叫阿尼,性格活泼,见到公司里的老员工们个个尊称“老师”,手脚也很勤快,唯一的问题就是电话多,而且性格爽朗的她接电话的嗓门很响,没多久,公司的同事们对她的身家背景就有了详细的了解。

“阿姨,今天我不回来吃饭了,小单让我去他的单位等他,我们一起吃晚饭。”

这是她和男朋友的妈妈在通电话,由此公司得知了她的男朋友姓张,而从外地来的她住在男朋友的家里。

这下子,单位里原先对她很有好感的、蠢蠢欲动的小伙子,便立刻失去了激情。

“你开会开完了,我们叶主任碰到你啦,是吗?

她夸奖我了吗?”

这是她和男朋友通电话。

“怪不得她可以顺利进到我们单位,原来那位张先生是我们主管部门某个重要科室的小领导,跟我们单位的领导关系很好,女朋友毕业了没有工作方向,便安插进了我们单位。”

从此以后,她热情地要帮同事们打字并整理资料的时候,他们再也不敢差遣她了。

她可不是一般的新“学徒”,听她上一个电话的口气,国庆节就要成领导夫人了,哪一天成为他们的领导还说不定呢。

一天天的,找阿尼的电话依然热络地打进来,她还是没心没肺地现场直播她的生活情况。

应该说,阿尼是个不讨厌的女孩,可是,她在电话里透露的信息,让同事们不敢与她太过接近。

那天,阿尼一个早上都没来,邻近中午的时候,她才沉着脸走进来。

管人事的老李喊住了她:“阿尼,下次家里有事要请假。”

阿尼正要解释,电话铃响了,公司同事们又听见这样的对白:“你不要打电话来了好吗?

我说了回去再说,我跟他没有什么!我在上班,刚刚已经挨批评了,好,你等着,我下来跟你说。”

摔了电话,阿尼又冲向了电梯,把老李一个人撂在那里。

午饭后,阿尼回到了办公室,从她打电话的内容中,同事们了解了这场冲突:“这个人有毛病,我就是跟我同学出去看了一场电影,光明正大的,他就问东问西,还打电话到单位里来,影响我上班,你说无聊吧,害我的脸都丢光了……”整整一个小时,阿尼一直在直播着她的愤怒,而同事们只好沉默,并借故离开办公室。

听见别人的隐私现场直播,实在不是什么有趣的事。

办公室是一个单位或公司树状结构划分的最小单元,这个单元共分三个元素,即在这个单元里工作的人、与之相关的公务和为之服务的办公用品构成。

而单元里工作着的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元素,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要在这里度过。

既然是工作,就要处理很多事情,而附属于其中的人际关系也是不容小觑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一个融洽和谐的环境下工作,人际关系处理得好与不好,会直接影响你的办公室情绪指数。

零星的冲突与偶尔的擦枪走火,在办公室里根本不是什么稀奇的画面,通常都是音调提高一点,讲不下去就立刻解散,顶多事后遇到“同阵营”的人,再大肆批评数落一番而已,大家顾及每天都得碰面,总要小心翼翼避免把场面搞得太尴尬。

但是,有些不懂事而又自控能力差的人,却喜欢把自己的私人情绪带进办公室,进而影响大伙。

别看一点点小情绪,往往闹得整个办公室鸡犬不宁。

因此,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私事带到办公室里,这是起码的职业素质,不过往往有些人喜欢将私事带到办公室来,特别是职场新人,欠缺这样的经验,可能会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许多资深的从业人员也喜欢在工作场合讨论自己家里的琐事,这实在是职场大忌。

其实情绪也跟感冒一样,容易传染,尤其是大家都栖身在同一屋檐下的时候。

有个名词叫做“不良情绪传染综合征”,这是一种轻微的心理障碍,别以为这个离自己很远。

被领导批评或是被同事议论后,很多人一整天心情不爽,请注意,这时的你很可能就被传染了不良情绪,而有些人自己心情不好,对待同事时也没有好脸色,这时候就充当起了传播者的角色。

有一位经理,一大早起床,发现上班时间快到了,便急匆匆地开了车往公司急奔。

一路上,为了赶时间,这位经理连闯了几个红灯,终于在一个路口被警察拦了下来,给他开了罚单。

这样一来,上班更是要迟到了。

到了办公室之后,这位经理犹如吃了火药一般,看到桌上放着几封昨天下班前便已交代秘书寄出的信件,经理更是生气,把秘书叫了进来,劈头就是一阵痛骂。

秘书被骂得颇有莫名其妙的感觉,拿着未寄出的信件,走到总机小姐的座位,也是一顿狠批。

秘书责怪总机小姐,昨天没有提醒她寄信。

总机小姐被骂得心情恶劣之至,便找来公司内职位低的清洁工,借题发挥,没头没脑地,又是一连串声色俱厉的指责。

清洁工底下,没有人可以再骂下去,她只得憋着一肚子闷气。

下班回家后,清洁工见到读小学的儿子趴在地上看电视,衣服、书包、零食丢得满地都是,当下逮住机会,便把儿子“修理”了一顿。

儿子看电视也看不成了,愤愤地回到自己的卧房,见到家里那只大懒猫正盘踞在房门口,儿子一时怨由心中起,立即狠狠地一脚,把猫儿踢得远远的……

也许在自己受到莫名的委屈的时候,他们都在想“我这又是招谁惹谁啦”,但是他们却仍旧把这种不良情绪传导出去,以至于推动着这种不良的情绪循环下去。

这都是情绪惹的祸。

处于情绪低潮当中的人们,容易迁怒周遭所有的人、事、物,这是自然的。

密歇根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坐办公室的人们有3/10的时间会脾气古怪,爱发牢骚、易怒。

而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长期研究发现,原来心情舒畅、开朗的人,若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抑郁难解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得情绪沮丧起来,一个人的敏感性和同情心越强,越容易感染上坏的情绪,这种传染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科因的研究证明,低落情绪传染只需20分钟。

心理专家指出,办公室内如果存在不良情绪传染病,有时候要比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它会涣散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解决不良情绪传染问题,首先还是要学会“宽心”。

当人们看到某人脸色不好看时,则可推断此人目前正处于气头上,最好先退避一下,别在此刻“招惹”他。

其次,积极思维对事态加以重新估计,不要只看坏的一面,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其他方面取得的成就。

积极的思维能使人在悲观中看到前途,化冷漠为热情,变焦虑为镇静。

情绪不好时,不妨找个空闲时间,自我犒劳一番,如去饭馆美餐一顿或去逛逛商店;如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一次短期旅行。

71.坚持自我,又要学会放弃自我

小韩毕业后进了一家不错的公司,他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与他一起进公司的还有小刘,小刘能力也还行,但是就是整天油嘴滑舌,常爱和同事说说笑笑的,有时还拉起一堆同事去吃吃喝喝。

小韩对小刘的做法不屑一顾,甚至有些厌恶。

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才是第一位的,别的并不重要。

小刘对他开玩笑,他也不爱打理;小刘拉他跟其他同事一起去出去玩时,他也总找借口拒绝。

有时,小韩看到同事围着小刘玩闹时,他也躲得远远的。

有一次,他所在的部门分配了大量的任务,凭着个人的能力根本没有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于是小刘就招呼了同事们来帮忙,但是小韩却默默地一个人“孤军奋战”。

结果小刘按时完成了部门分配的任务,小韩虽然通宵达旦,还是没有按时完成任务。

小刘不久被提升为部门主管,小韩非常不服气,于是负气地辞职了。

辞职后的小韩凭借自己的能力很快进入另外一家实力不错的公司,这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告诫自己一定要做个圆滑的“多面手”,不要一味地埋头苦干。

与小韩一起共事的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刚开始工作时,因为要熟悉业务,小韩和这位新同事的工作受到了诸多的限制。

此时,公司里一位叫于尚的老员工给予他们很大的关心和帮助。

他常常客气地向他们介绍公司里的情况,传授了他们很多工作上的窍门。

这使得刚辞职的小韩和这位初入职场的大学生非常感动,他们觉得于尚为人既亲切又平易近人,对这位老员工,他们也非常的尊重。

但是随着以后的相处,小韩发现于尚其实属于那种八面玲珑、很会搞关系的人。

他在公司里已经待了五六年,是公司里非常吃得开的人物。

说实话,小韩原本是非常讨厌这类人的,就是因为这样他才会遭到解雇的命运,但是自从上次的教训他知道和于尚的关系搞不好,就会把自己孤立起来。

于尚在公司的实力比较大,而且他的身边也聚集了不少支持他的同事。

小韩想,于尚是有人缘和有关系的人,或许可以通过他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公司内部的信息。

于是,小韩一方面加强自己的能力,努力工作,一方面和于尚保持友好的交往。

和小韩一起共事的那位大学生正如当初的小韩一样,性格耿直,看不惯于尚的“虚假”。

所以,下班后于尚叫小韩和这位大学生一起吃饭时,这位大学生总是找借口推脱掉,但是小韩却会很高兴地一起去。

时间一长,于尚也就不再叫这位大学生了,而这名大学生也渐渐地与其他同事拉开了距离。

不久,于尚得到了升迁,成为公司里的高层领导。

升职后的于尚没有忘记小韩,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把他也提拔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但是此时,曾经和小韩共事的那位大学生却还在原来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在职场上,总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有令人羡慕的天赋与才华,却总是在碌碌无为的工作中焦灼不安,他们就像千里马,却总遇不到真正赏识自己的伯乐,空有满腹经纶,只能无奈于无人问津、无人赏识。

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怀才不遇的人多半都是因为自己的缘故。

有时候转换一下思维,稍微放低一下姿态,你的职业命运就会因此而改变。

身在职场,偏执和退避都是失败的种子,职场有棱角,更有圆滑,坚持自我的同时学会放弃自我,就是成功的开始。

从本节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韩走到了经理的职位上,既是幸运的,也是聪明的。

对照那位大学生,因为他坚持自我,导致不合群,而小韩却在前一次的职场失败的经验中吸取了教训,学会放弃自我的执著,从而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职场的成功其实只要多一次微笑、或是多一声迎合就能够获得。

面对职场中的斗争,置身事外只能让大家远离、孤立你,更是退缩的表现和招致祸端的源泉;表明自己的观点,成败任其自然,成功了固然光荣,但失败了也会更加悲惨、壮烈;一个中立者,只能在争斗中被当做活靶子;真正的明智之举是在相互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承认别人的创造成果,不做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另类”。

因此,在职场中更好的生存之道只需要放下原本自我的执著,学会圆通和变通。

唯有这样,才能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更好地坚守自己的原则。

72.积极主动永远比消极等待吃得开

一位做it的工程师在公司人事缩减时被裁,他难过极了。

“我又没犯什么错,”他沮丧地问同事,“经理为什么把我裁掉?”

“大概是你哪里做得不够好吧?”

同事a说,“还记得上次他要你指导业务部门使用计算机,你坐在那里没事,可你并没去指导时刚好被他逮到?”

“什么,我没事做?

那时大家刚好都没有问题咨询,我才自己上网的。

我不是照样在一旁待命,有人发问我不也是马上就去?”

他反驳。

“就是啊!”

同事b附和,“经理留下来的另一个工程师,那天帮另一个部门的人修计算机,修到整台计算机坏掉,经理没裁他,竟然是裁你,真说不过去。”

“你有冒犯过谁吗,也许是别的部门的人说了你什么坏话。”

同事a又问。

“会不会是上次那个无理的主管不满意你的态度,记得吗,”同事b说,“他不会用计算机还自作聪明,后来把自己计算机弄坏了,还将责任推到你身上。”

“但那次经理为我说话,他明白当时是主管的错。”

工程师回答。

他们徒劳无功地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同事a终于说:“唉,不服气你去问他嘛。”

“可是,”他犹豫了起来,“这样好吗,没看有人这样做过……”

“我也觉得没有必要去自取其辱,”同事b附和,“裁员还会有什么理由?

何必挑明了让大家尴尬?”

“但是问清楚了,真有错,下次可以做得更好不是吗?”

同事a说。

同事a的话让这位工程师回家想了好多天,一直耐不住心里的不满和疑惑,终于决定亲自找经理谈一谈。

“我只是想了解一下这次裁员的原因。

我知道这次为了精简公司编制,总得有人给裁掉,但我很难把裁员的原因和我的表现联系在一起。”

他将在心里排练好久的话一口气全讲了出来,“如果真的是我的表现不好,请经理指点,我希望有改进的机会,至少在下一份工作上我不会再犯一样的错误。”

经理听完他的话,愣了一下,竟露出赞许的神情,“如果你在过去的工作中都这么主动积极,今天裁的人肯定不会是你。”

这回换成工程师发愣了,不知所措地看着经理。

“你的工作能力很强,所有工程师里你的专业知识算是数一数二的,也没犯过什么重大过失,唯一的缺点就是主观意识太重,缺乏合作精神。

如果团队中某人不懂得主动贡献,团队总是为了他必须特别费心协调,就算那个人能力再强,也会变成团队进步的阻力。”

经理反问他:“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办?”

“但是我并不是难以沟通的人啊!”

工程师反驳。

“没错。

但如果你将自己的态度和同事相比,以10分为满分,在积极热心这方面,你会给自己几分?”

经理问。

“我明白了。”

工程师说。

原来自己的问题就出在消极的做事方式上,以至于在领导眼中,自己是公司里“可有可无”的一员。

“你有专业能力为基础,如果你积极热心,懂得借着合作来运用团队的力量,你的贡献和成就应该会更大。”

接下来的半小时,工程师虚心聆听经理给他的建议。

他非常庆幸自己没有假设某个被裁员的原因,躲起来怨天尤人,也很高兴因为不耻下问,明白了自己的缺点在哪里。

不仅如此,经理很高兴看到他如此上进的一面,几天后亲自打电话介绍他另一个职位,比原来的工作还好。

如果这位工程师在被裁员后躲起来怨天尤人,就不可能通过经理的协助看到自己的缺点。

好在他学会了合作的第一前提: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

而当别人感到被关心时也会付出相对的善意,分享自己的资源,就像这位工程师的经理愿意介绍他到另一个更好的职位一样。

这就是合作最大的益处。

工作中,我们常常忘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合作关系。

一个人可以聪明绝顶、能力过人,但若不懂得以积极热心来培养和谐的合作关系,不论多成功都得付出事倍功半的努力。

而在现实中,不积极热心的人在团体中只会做好被吩咐的工作,愿意付出的人就算能力有限,却能带动团体,集结众人的力量,使工作加倍顺利地进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