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世纪,中国唐王朝与吐蕃和战无常,边界曾有过较大的移动 。就北段边界论,从7世纪中叶到8世纪中叶100年间,双方大致以今青海省东北部黄河为界 ;从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100年间,东移至六盘山、陇山一线 。在边界两侧,双方设栅立城,部署戍军,中间存在一段“空间”即缓冲地带。就南段边界论,则亘200年间大体以大渡河支流梭磨河以下及大渡河上游、中游为界。唐与吐蕃在公元634年开始通使。介于两者之间还存在着臣服于唐的吐谷浑和党项、白兰等羌族部落。为了解决吐谷浑与党项诸部的最后归属问题 ,从显庆四年(659)起唐蕃在今青海境内展开激战。神龙二年(706),双方表示愿意缔姻和好,举行盟誓,即神龙盟誓。710年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开元二年(714),双方各派大臣到河源(可能指河源军境内,今青海西宁东南)晤面。河源议界失败,吐蕃进攻兰州、渭州、渭源县(今甘肃渭源东北) 。开元十七年(729)唐军攻下久已沦没于吐蕃的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南),次年,双方通使言和。开元二十二年(734)在赤岭(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各自树立界碑,即赤岭立碑。但这次约定很快地被破坏了。在唐河西的凉州、陇右的鄯州、剑南的茂州(今四川茂县),双方争夺要塞,互相侵扰。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唐,吐蕃乘虚大举东进 ,唐陇右诸州县相继被占领 ,广德元年(763)还一度攻占唐首都长安10天。建中四年(783)春,唐蕃双方在清水(今甘肃清水西北)会盟,即清水会盟。依盟文,大体上黄河以南,自北往南一线,从今六盘山中段开始到陇山南端(中间穿过泾水源头、渭水中游),然后穿西汉水、白龙江,循岷江上游西到大渡河,再循河南下,在此线以东归唐管辖,以西归吐蕃管辖。这一年的冬天,唐内部发生泾原兵变,吐蕃逾界助唐,界碑仆倒,又乘机攻陷盐州、夏州。9世纪初,吐蕃国力日趋衰弱,唐在采用联合回鹘、南诏、大食(阿拉伯),孤立吐蕃的战略上取得极大的成功,因此吐蕃迫切要求重新议界讲和。在长庆元年至二年(821~822)双方举行了长庆会盟,仪式分别在长安、逻些(今西藏拉萨)举行。9世纪40年代,吐蕃国政紊乱,对陇右、河西的统治瓦解。但唐室也无力收复诸州。此后在陇右、河西,唐、吐蕃、回鹘、党项所属各族人民杂居共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唐朝灭亡后,中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吐蕃也分裂为许多互不统摄的地方势力集团。13世纪中原汉地和吐蕃各部先后并入元代版图,即不存在边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