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三国当王爷》转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 首.发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令史。28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关于三国演义的版本,《三国演义》一般认为是由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上演的三国杂剧、三国平话等基础上,依据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等历史资料,创作出的一部伟大的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常说的罗本,因刊刻于明代嘉靖壬午年间(公元1522年),也称“嘉靖本”。嘉靖本分24卷,每卷1回,回目字数整齐划一,都是七言句。嘉靖本没有提到关索这个人物。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这是接近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原本。嘉靖本现在亦鲜见,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版过,不过书店里是不得见的,也许旧书摊上可以觅得。。

毛本:由清初学者毛纶、毛宗岗父于康熙年间,删改修定并附上评语的版本,也就是常说的毛本。它特点是着重突出了“尊刘贬曹”的观点。毛本不分卷,共12回,有提到关索的故事。随着毛本的出现,罗本逐渐湮没无闻。毛本是今天流传广的《三国》版本。清代以来由于毛纶父修改过的《三国演义》的流行,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反而较少受人注意,有少数研究工作者甚至把毛本《三国演义》作为研究罗贯中思想的依据,从而造成了某些误解。例如,有一种看法,认为罗贯中从尊刘抑曹的封建正统观念出,一味丑诋曹操,极意美化刘备。但在实际上,这恐怕是把《三国演义》中所体现出来的毛纶、毛宗岗的思想,与罗贯中的思想混淆起来了的缘故。在毛本《三国演义》中,曹操确实被骂得一塌糊涂。而罗本职三国志通俗演义》对曹操虽有许多批判,却也不乏赞美之词。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答案很简单,一个是正史,一个是小说

本来这么简单的事情无需劳师动众帖来解释,不过我想说的是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

大家看其他小说,根本就不把它当成真实,知道那是虚构的,但为什么天下的人都觉得三国演义说的都是

历史事件呢?大家谈起来,好像孔明借东风,木牛流马等都是真人真事,说得眉飞色舞。关键是我觉得三

国演义写得太传神了,而且跟着正史去走,所以能达到这种以假乱真的境界。过去三国志由于太深奥,所

以只流传于上流社会高级知识分之中,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现在蛊惑仔恐怕拜的不是关公,而是其他神

佛了。难得的是,里面蕴含着很多的谋略,例如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反间计等等。当年清兵入关

靠的就是一本三国演义,**在战争年代,随身带着的也是三国演义,可见其参考价值之高!现在日本

人研究中国,也是从三国演义着手。大家很多都玩过光荣的三国志吧,对三国的把握我觉得比很多中国人

都准确,实在让人汗颜~~~

不过演义终究是演义,不是正史,我们也不要太迷信了。那么三国志里面的东西应该是真的吧,我可以

告诉大家,也不全是。大家千万不要太迷信史书上面写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由人根据资料写出来的

其准确性不可能达到1%,如果史书都是完全正确,那还要历史学家干什么?历史学家就是从资料

中分析历史记载的正确性,纠正历史和研究历史。例如太史公司马迁对秦始王不满,就把他母亲写成

一个风骚的妓女,一点都不客观。现在电视上面也是按照这些描述演的,大家看这也不觉得什么,因为

秦始王他母亲风不风骚已经无关痛痒了,呵呵

现代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不知道都有没有看过雷锋日记,我感觉并不像真的,反而写作风格很像

当时的作家的风格,说的东西也很难让人尽信,什么看病回来去工地帮忙,回来一下别人就敲锣打鼓

前来感谢,工地完工了?还有很多很多,不过也是无所谓了,毕竟大家相信这些事情还是很有好处的

就如大家喜欢说关羽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七纵一样,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管他那么多干啥~~

陈寿《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很多不同只处~~~演义版本毕竟是小说,加了不少个人修改,大家,应该知道《三国志》是我们中国真正的三国时代的故事,不过陈寿《三国志》的文言文看了也够呛~~以下说点我所现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几点冲突,挺有意思的。。。

关于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上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关于关羽的英雄事迹:

温酒斩华雄——此乃江东猛虎孙坚所为;徐州诛车胄——此乃刘备所为;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所为。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古城斩蔡阳——此亦乃刘备所为;华容放曹——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关羽并未和黄忠生战斗。单刀赴会——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实乃鲁肃单刀会关羽,“单刀”乃军士之佩刀;水淹七军——此乃天灾**,非人谋;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至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不用说也知道是虚乌有,乱搞封建迷信。。不多说。综观《三国演义》关羽之壮举,也就斩颜良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诸葛亮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并非其所长,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乃刘备所为,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出山。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所为,分别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并非武将;六出祁山——诸葛亮只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空城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后出师表》——乃后人之做,并非诸葛亮所作;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综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事迹,仅三顾茅庐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鞭打督邮——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猛张飞——张飞是世家弟,不但擅长书画,而且喜欢结交文士,也是文武双全的帅。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可见并无曹操伪书之计和徐庶‘走马荐诸葛’之事。

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而并非凤雏死前献地图。

关于马腾——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起兵报仇,而是马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可见是罗贯中为了借此描写曹操之奸雄之见。

另外还有些人物,也很不妥,关羽的儿——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关兴是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关索乃虚构人物;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顺便说一下张苞,他还为成年就夭折了;赤兔马和周仓——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还有就是演义中声称骑赤兔马的人多半都不能驾之,均被落马,唯有吕布和关羽两英雄能用,为何吕布手下侯成在出卖吕布后能骑上???这不很矛盾?))周仓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从年龄上,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失实上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6逊,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在从武器上说说: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演述了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贼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浚灭吴为止之九十七年间史事。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心故事是魏、蜀、吴三国的纷争;所谓「演义」,是将历史事迹演成小说。既然是小说,那么就有作者的渲染与穿插,像空城计在正史「三国志」〈晋陈寿撰〉中并未记载,与历史不符,不能将它视为真实的事情。

罗贯中是流落江湖的文士,天下大乱,他怀不遇而专心著述历史故事,藉以抒胸中不。东汉末年,政治**、民不聊生、军阀割据、盗匪蜂起,三国鼎立时,争战连年,那时藏龙卧虎、人辈出、佳话频传,有许多壮丽雄奇、可歌可泣的故事流传后世、活跃于民间。

三国演义小说的主旨,不外乎「忠孝节义」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义方面特别力宣扬。自王莽篡汉,经东汉刘秀到三国,忠的道德挫折而义抬头、被标榜,作行为标准。刘备欲伸大义于天下,孙权表现仗义江湖的本色,三国的人物故事显出浓厚的义的色彩,是真正的在演「义」了。满清入主中国,自命为大义之举,开国的几个皇帝都很欣赏「三国演义」这部奇书,目的是要牢笼汉人,基于大义而效忠清朝皇室。于是风行草偃,三国演义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

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其文言跟白话相差无几,文字简洁流畅,章法严密紧凑;虽然有些杜撰了「迷信」,如借东风、诸葛装神、木牛流马,但仍对一般群众很有感染力。过去有很多国文教师主张学生熟读三国演义,来打好作文的根基,乃因为三国的文字功力、魅力是不容低估之故。它又「叙事说理委婉动听,描绘人物栩栩如生,资料取舍精微切当,情节展**叠起」,颇有文学价值。

三国演义有戏剧性、智能性,有政治观、军事观、伦理观等。有人把它当作「说话模板」;有人把它看作「兵书战策」;也有人把其中人物当作偶像来学习。引伸的用法,如善用兵是「小诸葛」,勇战者称「常山赵龙」,结拜兄弟是「桃园结义」,卜卦看相以「赛诸葛」为招牌,宗亲会把「刘关张赵」认同一家。饿了说「肚在唱空城计」,办事缺钱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一些谚语,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不计其数,这无非证明三国演义对华人社会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近几年,台湾的出版界出版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抽丝剥茧、引人入胜的焦点另类读物,诸如「画说三国」、「三国韬略学」、「三国韬略大智典」、「曹操争霸经营史」、「诸葛孔明」、「三国谋略学」、「三国乱世经营学」、「36计说三国」、「三国人学」等等。这些书有的以现代经营学的观点着笔,写在商场求;或领袖人物驾驭之术、说服术、情报搜集、化危机为转机;或写处世智能、谋士斗智斗力的劲道;或阐释「兵者,诡道也」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充满振聋瞶,耐人寻味的启和提示。总之,以上都是阐述古人的精髓,俨然成了现代的「三国学」精华,开启一个的思索空间与方向。从古书三国故事挖掘宝矿、智能,应用于今日国际诡谲局势及社会的竞争角逐,足见老书「三国演义」的后续吸引力与价值,到二十世纪末仍未衰减,且已登上商场经营的舞台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生的一系列故事。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真千古奇书也。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三国演义中,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