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改变1995》第一百零八章 农风集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刘淼后来对农风集团的描述中,农风集团的展轨迹是这样的。

“1996年1月,农风集团投资6万元,组建了农风米业有限公司,投资4万元建起2平方米大型粮食收储库,拥有省内先进的两条精米加工生产线,一跃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具实力的粮食加工企业,并且逐渐在黑龙江省东部形成了以穆河为中心的集农业种植,粮食生产,粮食加工和出口为一体的农业经济区。”

“1996年,农风米业创利润55万元。以此为契机,农风集团继续扩大规模,组建了以山野经济和高科技花卉种植为主要产业的农风科技技术展有限公司。据统计,当年和农风集团合作的农户多达一万户,涵盖了农业种植,花卉培育,山野菜培育,养殖和深加工等多个行业。到1998年,农风集团签约农户已经高达六万户,占穆河全部农户数量的百分之八十,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林风,只知道张文中。有很多记者打破了头,也只不过弄到一些张文中曾经是农科院的院长。后来依靠高技术起家的闻。真正了解其中内幕的人,看到这些报道不免嗤之以鼻。

事实上,早在1996年。林风就开始实行“订单农业”了。

穆河以农业为主,农民如果卖粮难,那就不是几户农民的事情,而会形成一个多米诺骨牌地效应,影响整个穆河的经济展。林风这个创举,一下解决了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得到了政府地热情响应。

本来林风就得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他现在这么热心的为政府解决问题,当然也得到了投桃报李的回应。2平米的仓储粮库的确是花了不少钱,可主要都是建设费用,实际地土地转让金低的让人乍舌。

当然这些东西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交易,也没有记者能从中挖出什么问题了。就算挖出来了,后来的穆河市委书记赵旭日也不会容许这种内容表出去的。

林风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他将在未来的三年里,把整个黑龙江的农业经济状况改变的天翻地覆。农风集团被农民们称为伙伴,被竞争者成为魔鬼。被媒体成为搅局者。这一切都是在林风的幕后操纵下,可一切的赞扬和批评,都落在了张文中地身上,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谁让林风那么享受低调的生活,总是不肯抛头露面呢。

而在大兴土木的同时。林风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接待几位教授。

“王教授,请看,这就是我们准备种花的地方。”主要接待地人员是张文中,而林风混在接待的人群里,并不起眼。

这些教授是赵旭日从东北农大和八一农垦大学请来的,本来他们对穆河的事情不感兴趣。可听了赵旭日转达的林风的一些农业上的规划,就立刻赶来了。在他们看来,穆河这个小地方想要做出这么大地事情,实在有点不可思议,可如果真的能做成,那对整个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来说,都是一种非常巨大的进步。

“这种温室种花的技术还非常有限。你们的勇气可嘉啊。不过土质分析过吗。适合养花吗?而且以后的销路怎么办呢。做企业不是只图噱头啊,重要地是脚踏实地。”王伟印教授是东北农大花卉种植地权威。他走了一圈,对硬件的建设表示了肯定,可对前景还是不看好。

张文中早有准备,立刻取出一份资料来,这是他们农科院地技术员通过几个月的时间精心准备的,充分的证明了只要有一定的温室技术,穆河完全能够四季种植花卉,而且经济收益会远种粮食。

王伟印看了一会,显然被这份资料吸引了,一边看一边赞叹:“你们做的调研工作不错,很有水准啊。如果这份资料属实,那穆河这个模式完全可以搞,不过你们这里的收益真的作准吗?”

张文中笑道:“穆河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县,农民们主要种植粮食蔬菜,还有人种植经济作物如大豆和烟叶。按今年的收入来计算的话,种粮食每年收入约为每亩2元,种蔬菜每亩大概3元,种烟每亩约为45元。”

这些数据王伟印再熟悉不过,没表示什么异议,不过接下来张文中的话却让他吃了一惊。

“如果跟农风集团合作种植玫瑰等花卉的话,我们可以保证,每亩收入能够达到6元以上。如果市场价格浮动上扬,甚至有可能达到一万元。”

“真的有这么多?”王伟印是科学家,不是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不过他也很清楚,如果张文中的话属实的话,那等于是推动当地经济的一把利器。“请王教授放心,我们农风集团的目的并不只是赚钱,而是通过和农户合作,带着穆河人共同富裕起来。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有天真理想的企业家的。”张文中说这话的时候,不禁偷望了一眼林风,他正跟个没事人似的在一旁溜达,似乎完全不在意张文中说的就是他。

王伟印赞不绝口的道:“现在能有你们这些有良心地企业家不多了,就冲这个我也要帮你们把温室技术完善了。”

林风一边听着,心里觉得有点搞笑。其实忽悠谁不会啊。只是在历史的大潮中,有些人忽悠的事情办到了,于是成为了英雄。有些人忽悠地事情没有办到。或者说办砸了,于是成了骗。有些时候,英雄和骗不过就是一线之间,一念之间,一秒之间的事情,对于命运这个编剧而言。都是刺激的剧情,没什么区别。

送走了教授们,达成了技术上的合作协议,林风又放下了一个大包袱。现在开始,他可以真正的大展拳脚了,一个敞亮透彻的未来摆在他地面前。

许多年以后,当刘淼再回忆起那个火热的年月的时候,总会感慨万千。

农风集团的成功,在于对局势的把握,总是能抓住经济形势的走向。选择合理的方向前进。

而重要的是,农风集团永远都坚定的展着农业,以穆河一个小小的城市为根本,辐射到黑龙江东部地区,并不向很多大公司一样急于走出根据地,冲向全世界。

事实上。农风集团地这种模式像是日本某些家族企业。农风集团从农业展起来,逐渐扩大到集农业种植、养殖、林业、旅游业、花卉培育、食品加工、制药、建筑房产、教育培训、医疗卫生、金融服务和高科技产业于一身的集团化公司,下属有三十几家分公司,几乎囊括了各大门类。

农风集团就是穆河的代名词,也是黑龙江东部的代名词,从小地方起家,在小地方生根芽。后成长为国内的巨无霸企业,把穆河的产品卖向世界各地,这就是林风初地企图,也是他成功的钥匙。

穆河的大街小巷里,到处能看见农风集团的标志,而几乎整个穆河的人都靠着农风集团生活,或者说他们的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农风集团了。衣食住行。只要能想到的一切,都是农风生产建造提供地。

林风几乎是穆河城的缔造者。而他想做的还有多,比如把触角伸入到北京上海去。因为在黑龙江,他已经不需要证明太多了,穆河的经济已经远远的把其他的城市甩开,比肩省会哈尔滨了,他所需要的挑战,只能是在广阔地地方。

在穆河高地农风大厦的二十八层,落地玻璃外是透亮地阳光。

林风揽着顾晓曦,望着窗外的太阳,觉得一切宛如梦幻。

从一九九五年的那个清晨开始,他改变了一种人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蓦然回,那歌似乎还在耳边回荡着。

“世界不停的改变……改变……”林风轻轻的哼着。

“你在干嘛?”顾晓曦慵懒的问。

“我在唱歌,一叫做改变1995的歌。”林风微微一笑,送给顾晓曦一个热吻。

改变,从1995年开始,而结束,不知在何时。

(全书完)

我知道看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骂街了。

好吧,我承认我是烂尾了。

原因有两个:

第一,我近在到处找房,忙的焦头烂额

第二,成绩不好,影响了我的心情。

如果为了赚钱,一上架我就该太监的,不过还好,我坚持了一个多月。不过书写到现在,失去了未来的把握,自身先就坚持不住了。而且现在不但没有订阅,连评论都没几个,看起来只能让大家失望了。

现在继续写下去,可能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而我的个人生活近也比较忙碌,每天的耗费了太多的心思,实在难以为继了。

说一千道一万,我是个烂尾的混蛋,所以请大家尽管骂吧。总之要对大家说一句:对不起了……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