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朝好和尚》第六章: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僧团是一种很有趣的组织,全世界所有和尚们,大概只有我们中国有。

其实,在隋唐之前,不管是印度的和尚还是中国的和尚,都是所谓的行脚僧。也就是说,他们不在一个地方常驻,而是四处云游,参悟佛法,饿了就直接拎着饭碗去别人家里要饭。包括禅宗初祖达摩都是这样的行脚僧,而且他云游的最离谱,直接从印度游到了中国。

但是,这个天底下的事情就怕这个但是二字。随着佛教在中国的逐渐兴盛,尤其是梁武帝萧衍这个信佛信到脑子里进水的家伙的鼓励之下,佛教真是鼎盛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

用无以伦比来形容完全不夸张,要知道当时在梁武帝的治下,哪真是尼姑遍地走,和尚不如狗,整个江南到处都是穿着袈裟的光头招摇过市,甚至就连皇帝自己有事没事都爱穿着一身袈裟上朝。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从焉。在萧衍这个脑子进水的皇帝的不懈努力之下,街上做买卖的商人带衙门里的官员都流行剃个光头,穿一身袈裟上岗,这种举世光头的盛况就算是传说中的西天净土估计也不过如此了。

如果仅仅是和尚的人数增加也就算了,但是梁武帝萧衍这个白痴居然还不停的朝和尚庙里送钱送地,不但自己这么做,还鼓励别人也这么做,好像不这么做就显示不出他对如来佛祖的感情一样,完全不考虑这些钱和地如来佛祖他老人家能不能用的上。

不过虽然说梁武帝脑子进水,但是那些和尚们脑子可没有进水,钱和地虽然如来佛祖用不上,但是和尚们可以用的上啊。而且和尚庙的地还是免税的,地里种出来的东西全是庙里的。这样在庙里吃吃喝喝多愉快啊,还四处乱跑,不对,还四处云游的和尚哪就是棒槌。

于是,这种坐地和尚,或者说在庙里住着就不走的和尚就越来越多了,而行脚的和尚就越来越少了。

这些住在一座庙里的和尚越来越多,虽然说东西还够吃,可是房子不够了怎么办呢?也简单,和后来的房地产开发商一样,这寺庙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五年规划之类的就提上了议程。久而久之,整座山上盖满了庙,也住满了和尚之后,问题就又出现了。

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和尚多了什么混乱的状况也就都出现了。然后一些和尚中的有识之士们就发现,这些扎堆的和尚们没有一个规章制度管理的话不行了,于是逐逐渐渐的,就形成了印度没有,只有中国才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管理体系,僧团。

由此可见,僧团那必须得有一个规章制度管理,而不是你随便把一堆和尚凑一起就可以叫僧团了。释迦牟尼没有圆寂之前也凑了一大票和尚在自己身边,大伙一起要饭,但是这些就不能叫做僧团。

为什么呢,因为就算是释迦牟尼,对其他那些追随他的和尚们也没有立个必须得遵守的章程出来。比如说,今儿张三你去要饭,李四负责洗碗,王五负责倒垃圾,赵六负责给我捶个背,按个摩什么的,明天再轮换。

事实上。佛陀和这票和尚们完全是一起要饭,一起洗碗,一起洗澡,一起睡觉,干什么都一起去,这样肯定不能说是规矩和章程。

当然,僧团的成立也不能完全说是就是和尚们为了吃吃喝喝,比如说悟空现在所在的这个大林寺的这个由道信和尚组织成立的以禅宗为核心的僧团就不是因为这个理由而成立的。

事实上,如果道信可以选得话,估计他更愿意去行脚,要知道,禅宗的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都是标准的四处云游的行脚僧。

而道信没有去四处去行脚或者说云游的原因也很简单,大环境不同了。现在正是后来隋唐演义里说的一十八家反王,七十二处烟尘的时代。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之类的隋唐英雄们正打的不可开交,到处都是溃兵盗匪。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是道信大师出门散步,都得带上十来个带着棍棒的少林武僧壮胆。而那些没有这种条件的和尚还敢四处行脚的话就是纯粹找死,如果碰上窦建德之类的还好,最多就是被抓个壮丁,上个战场啥的。

但是如果要是不走运,被朱粲碰见的话说不定直接就被当军粮吃掉了。当然了,虽然说朱粲的喜好是把人圈起来成批成批的,利用流水线工艺来制作人肉干。但是难道说路上偶尔碰见个把游方的光头零食就不吃了么?这个不可能的啊!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江州和江州附近的和尚们都自发的以道信大师为中心,以大林寺为基准聚集在了一起,即是为了自卫,也是为了有一个良好的领悟佛法的环境。这和尚多了大伙总得立个规矩吧,然后这个禅宗以道信为首的僧团就出现了。

“师傅,请喝茶!”敲门进来之后,悟空毕恭毕敬的将茶水放到了道信的面前,然后把小托盘放好,然后熟门熟路的拿起一块抹布开始打算卫生。

虽然说是道信房间的卫生由悟空负责,但是因为悟空毕竟才四岁,所以实际上扫地之类的事情还是由别的沙弥来做,悟空主要负责的就是端茶和擦桌子。

“恩,谢谢!”看到悟空将茶放下之后,道信和尚先是认真地跟悟空道谢,然后皱着眉头把碗里的绿糊糊喝了一口。很显然,道信和尚虽然需要茶来让身心空明,但是这并不说明他就喜欢现在的这个茶的味道。

“对了,悟空。”就在悟空和尚走马观花的将房间里瞎胡摸擦了一遍,放下抹布,准备拎起小托盘跑路的时候,道信和尚说话了,“贫僧刚刚接到了你哥哥的一封信,你要不要来看一看?”

唉,悟空在心里叹了一口气。自己的这位哥哥卢承德真的是给范阳卢氏丢人啊,自己的亲弟弟出去被人劫杀差点丧命于是心灰意冷打算出家,你这做哥哥不说马上赶到来表现一番兄弟情深,而是好整以暇的过去好几天的时间了,才来了一封信。

就算再傻的人恐怕也能看得出你这亲弟弟被人劫杀是怎么一回事情了吧,更不要说接到信的这位是佛教历史上少见的聪明人。

不过,这个事情道信和尚可以看出来,但是不能由自己说出来,悟空转过头给道信和尚露出了一个灿烂而阳光的笑容,“师傅,你看,我只是一个四岁的小孩,还一个字都不认识呢,怎么看信啊。”

“恩恩,你说的对。”道信和尚的脸上露出了貌似慈祥的微笑,“为师倒是忘记了你不识字了。”

说着,道信和尚小心的将手里拿着的一封竹纸信笺放到了一边。倒不是因为道信和尚觉得这封信有多么的重要,而是现在的竹纸工艺实在是太不过关了,纸做出来脆的和悟空上辈子在北京城吃过的煎饼果子里加的脆饼一样。

当然,说竹纸和脆饼一样脆那是夸张了一些,但是不夸张的说,只要拿着这种纸折过来,折过去,再折过来,再折过去它就断了。所以一般来说,只要是这种纸,道信拿在手里哪都是小心翼翼的,因为这玩意就和后来的玻璃一样,属于易碎品。

“哪就为师跟你来说一声把。”道信和尚抬起眼皮扫了扫悟空,“你哥哥卢承德坚决不同意你出家,说是你还小,一时的惊吓有这样的选择也不奇怪,但是他还是希望我们能把你送回家去,你哥哥愿意补偿大林寺一笔钱。”

“唉,我这哥哥真是被尘世繁华迷了本性啊。”悟空露出了一脸的悲痛之色。

“怎么说?”道信和尚好奇的看着他。

“我江州佛法如此兴盛,他居然都不明白,人虽然有年龄性别之类的差别,而佛性却毫无差别的道理。虽然我仅仅是一个四岁的小孩,但是我的佛性比之其他人也毫无差别,又怎么能说我是被惊吓才有了现在的选择呢?”

“那么你是因为什么才有了现在的选择呢?”

“当然是因为前几天的事情,让弟子心有感触,所以才决定许身佛门。”

“什么感触呢?人生渺渺总是空?”道信和尚微笑的看着悟空,“是这样吗?”

“也可以算是,也可以算不是。”悟空一边在脸上做出庄严肃穆的样子,一边在自己的脑子里迅速的盘算着以前看过的那些五灯会元啊,六祖坛经啊之类的故事,看看能不能有一句可以对的上的。

恩,找到了,永嘉玄觉初次见慧能的那句话貌似可以用的上,想到这里,悟空接着回答,“其实,当时弟子在车中的时候,听到卢财他们的临死前的惨叫声,仿佛下一刻就该轮到弟子,当时,全部的感觉只有八个字。”

“……”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PS:啊啊啊啊!居然五蠹大夫给风吹投了一张10分的评价票,风吹自己的哪个几年谬用过的账号都投不出来评价票的,恩恩,你真是太有眼光了!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