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二十一、普洱茶与黑茶的区别
黑茶是以小叶种茶树粗老鲜叶为原料,制成的初制『毛』茶;普洱茶是以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自然发酵陈化,或人工渥堆后发酵而制成的再加工茶类。黑茶与普洱茶的外形,内质有着本质的不同。黑茶主要做成紧压茶供边销,属于边销茶;普洱茶有各种规格的散茶和各种形状的紧压茶,可供边销、内销和外销。
以上材料足以说明,普洱茶不是黑茶。
二十二、关于普洱茶“六奇”的说法
1.产地奇:经历了由地名命名而发展为专门茶类的一种茶叶。普洱茶原是产于云南普洱府所在地,并在普洱集散的茶叶。
2.品种奇:茶树鲜叶为普洱茶变种,即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
3.原料奇: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而成。后发酵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存放,长时间的缓慢自然发酵,这样变成的普洱茶,叫传统普洱茶;一种是用晒青『毛』茶经过人工促成后发酵办法生产的普洱茶及其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普洱茶,叫现代普洱茶或熟普。
4.形状奇:普洱茶除散茶外,紧压成型的普洱茶有各种形状,有如小『药』丸、圆球、象棋、沱茶、圆饼;大如南瓜、巨型饼、树筒、屏风、大匾等等。
5.品质奇: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特点,与茶贵新、酒贵陈的特点背道而驰。如储存保管得当,可储存一百年左右。
6.饮用奇:如在茶馆用盖碗或紫砂壶冲泡陈年普洱,可泡20泡。
云南普洱茶的上述特点,也使普洱茶成为可具收藏鉴赏的古董,这是任何茶类都不具备的特『性』。因此,普洱茶完全有资格,也完全应当成为一种独立的茶类,即普洱茶类。
根据《中国茶叶大词典》对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的定义,基本茶类是茶鲜叶经过不同制造过程形成的不同品质成品茶的类别。再加工茶类是以基本茶类的茶叶原料经再加工而形成的茶叶产品。普洱茶是以基本茶类中的晒青绿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后发酵而形成的再加工产品,因此,不能归于黑茶类。根据陈椽教授编著《茶叶通史》中对茶叶分类的理论:“茶叶分类应该以制茶方法为基础。从这种茶类演变到那种茶类,制法逐渐革新、变化,茶叶品质也不断变化,因而产生了许多品质不同,但却相近的茶类。由量变到质变,到了一定时候,就成为一种新茶类。
从茶类发展的先后看,普洱茶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唐朝樊绰撰的《蛮书》,距今一千多年,起始年代更早。而黑茶起源于11世纪前后的宋代,普洱茶在前,黑茶在后,按照茶类发展的先后来看,普洱茶也不能列入黑茶类。
普洱茶是所有茶类中,唯一由基本茶类的晒青绿茶,经渥堆后发酵再加工,变为与晒青绿茶品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茶类。普洱茶比六大茶类中的黄茶、白茶、的数量要大的多,黄茶的年产量不过10吨,白茶的年产量不过1000吨,普洱茶的年产量在5万吨左右。
二十三、喝普洱茶的理由
一是普洱茶的好处已经越来越多地为人所知。普洱茶是惟一的后发酵型的茶,它的茶碱、茶多酚等在长期后发酵过程中被分化掉了,因此品『性』温和,对人体不刺激,还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身体内脂肪、毒素的消解和转化。
二是生活越好,与脂肪的斗争就越成为人们的一大任务。而普洱茶的“刮油”功效是远近闻名。连鲁迅先生小时候吃过大餐后肠胃不适,都会掰一小块普洱茶冲喝。现在困扰都市人的肥胖、“三高”等问题,普洱茶都能够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如排毒、养胃、消炎、降低胆固醇、消脂去腻、美容减肥……普洱茶的保健功能几乎可以“独步茶林”。喝一般的茶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伤胃、失眠、多『尿』等,普洱茶不但不会出现,反而有养胃、促睡眠之效,可谓神奇。许多女『性』更是将喝普洱茶作为减肥养颜的良方。
三是作为一种物态符号的普洱茶,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三个主要特点:包容『性』、开放『性』及和容『性』。由于自身物质特『性』和人文背景以及当下的文化建构,使普洱茶在成为云南民族文化符号象征的同时,还在各个层面上,尤其是在保健养生、淡化雅俗二元对立方面,满足了人们重视提高生命质量和开放自我的文化心理需求而成为今日大众文化和平民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十四、什么是普洱茶七子饼?
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象征,在南洋已深入人心。其实七子的规制是起自清代,《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3。6市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这里,清『政府』规定了云南藏销茶为七子茶,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
清末,由于茶叶的形制变多,如宝森茶庄出现了小记述。
民间流传普洱茶可治疗偏头痛、伤风感冒;用普洱茶浓汁洗擦伤处,能杀菌生肌;一般普洱茶汁可治痢疾、霍『乱』、咳喘。
普洱茶产区的广大群众,患恶『性』肿瘤的较少,除这里的土壤气候因素外,还与所产茶叶的品质特『性』,以及广大群众长期饮用这种独特的茶叶等因素有关。这里的居民祖祖辈辈长年饮用这种茶,吸收了茶叶的化学成分进入体内,茶叶中的各种养料滋养了这里的人民,有效地预防及控制了癌症的发生率,经有关专家调查证明,思茅、临沧及西双版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较全国、全省低。
综合国外及我国医学界临床实验证明,普洱茶对降低胆固醇效果明显,久服而无副作用,还具有抑菌作用,能预防和治疗痢疾、肠炎,防辐『射』等功效。
【本草纲目?拾遗】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括肠通泄。
【云南茶业进出口公司】长期饮用云南普洱茶的人士,40%以上有人同程度的体重减轻、脂肪新陈代谢等明显作用,含量并可降下30%。
【昆明医学院临床试验证明】使用云南普洱茶医治高脂血症):一是够浓,二是耐冲,三是『性』温,四是保健,以不同颜『色』标示,红印为第一批,绿印为第二批,黄印为第三批。
3、1968年之后:此时茶饼包装不再印上“中国茶叶公司”字号,改由各茶厂自行生产,统称“云南七子饼”,如:雪印青饼,73青饼,大口中小绿印,小黄印等。另外,品茗、辨识普洱茶时需注意“四大要诀”及“六不政策”,本要素为众多专业人士经验之谈,仅供普洱茶爱好者参考。
四大要决是:
一是清:闻其味;味道要清,不能有霉味。
二是纯:辨其『色』;茶『色』如枣,不能黑如漆。
三是正:存其位;存放干仓,不可位『潮』湿。
四是气:品其汤;回味温和,不可味杂陈。
六不政策:
一不以错误年代为标竿。
二不以伪造包装为依据。
三不以深浅汤『色』为借口。
四不以添加味道为假象。
*以霉气仓别为号召。
六不以树龄叶种为考量。
三十二、云南六大茶山的来历?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日革登、三曰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周八百里。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慢撒茶山。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而必须的。据《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载,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外,其余五山均属倚邦土司管辖。有史籍讲“易武茶山,实际上就是慢撒茶山。清《滇海虞衡志》记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确的。
关於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讲在澜沧江以东,有的讲在澜沧江以西,还有的说澜沧江两岸各有六大茶山。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思茅厅界图》表明,古“六大茶山”都在澜沧江束岸。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其中,慢撒在易武乡,革登、莽枝、蛮砖、倚邦在象明乡。据说,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现均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传说与诸葛亮有关。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俯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俯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阳个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过去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曾经吸引内地数十万同胞前来开发,这对於繁荣边疆经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於种种原因,清末及民国时期“六大茶山”逐渐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茶叶生产更跌到低谷。新中国成立后,在*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古六大茶山”逐渐恢复生机,普洱茶生产走出低谷,重放光芒。
?攸乐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
?莽枝古茶山
?蛮砖古茶山
?慢撒古茶山
※攸乐古茶山
攸乐山位于景洪市辖区内,现名基诺山。束西长ffice:smarttags”/>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
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烧杀抢掠,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发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使产量逐渐上升。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市碓定该地区为山区开发实验区,在有关科研单位的指导下,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还积极种植砂仁、橡胶等,使基诺同胞经济收入大增,生活明显改善,正在向小康迈进。
※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菜阳河一带。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年产茶量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类型。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至今已荒芜难寻。
※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宫贡茶均以倚邦茶菁为原料。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农怀揣小叶茶籽来到倚邦种植,于是小叶种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宫贡茶的当然原料。鼎盛时期,在清朝乾隆年间,倚邦茶山人口达九万人之众。人皆种茶,人皆制茶,人皆卖茶,形成了四大茶叶集镇。即:倚邦街、曼拱街、蛮砖街、牛滚塘街。镇与镇之间,运茶马邦往来,盛况空前。光绪31年始,倚邦没落,至民国初,倚邦街竞只剩下一百三十余户,人口不足一千人。牛滚街瘟疫十室九空,荒芜人烟,故到清朝后期,倚邦没落,易武崛起,绝冠群芳,到民国之后,云南茶叶则以勐海独领风『骚』。
倚邦管理攸乐、架布、习空、莽枝、蛮砖、革登等6大茶山,又是普洱茶的生产地和集散加工地,倚邦茶山汉族多系宁洱、石屏一带迁来,从事茶叶种植。清正年间(1723—1735年)建石屏会馆。早年还建有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圆茶畅销省内外,后又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其特点为质厚味美,放少许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色』清微黄,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曼松曾“年解贡茶20担”。
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称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区。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为热闹。最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1875—1908)年,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倚邦所产的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
清朝为了加强对茶山的管理和贡茶的运送,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条由石板镶成的运茶马道,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从残存的石板磨损状况可以判断,当时筑路的艰辛和茶叶运输的繁忙景象。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为内地与边疆交往的政治,经济中心,各种商铺、学校、会馆应运而生。昔日的倚邦街子於解放前毁于火灾。现有部分修复的旧街道。
※莽枝古茶山
主要集镇是牛滚塘街。牛滚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为繁华。居住者多数是外来的生意人,从事茶叶、织布、柒布,主要从事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种植茶叶的地方。在牛滚塘街建有“五僧大庙,在莽枝建有川祝庙,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当地茶农到庙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由于莽枝茶叶质好价廉,一些内地茶商压价收购,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昔日的关庙已变成废墟,只有一块“永远奉守”大碑卧地而睡,四周大树参天。昔日茶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迹,如同一道道诗行,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骑白牛,双手紧握圆饼茶,高高举起的茶农壁画,一块块石碑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昔日的盛景。
※蛮砖古茶山
蛮砖茶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由易武西行经高山寨,过磨者河承天桥经蛮林才到慢砖。慢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蛮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该庙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蛮砖村公所恢复”曼庄优质茶”产品,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深受客人的喜爱。
1994年,西双版纳州、县『政府』确定在曼庄茶山新建万亩茶园,在云南省茶科所专家的指导下,万亩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园交相争辉,茶叶生产蒸蒸日上。
※慢撒古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紧接老挝边境。清乾隆年间是慢撒茶山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只有8户人家的茶王树村年产茶叶就达320担。采茶季节要雇用大批茶农。清咸丰壬子年(公元1852年)来自内地的很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当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创下一代伟业。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驰名,畅销国内外,慢撒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
实际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架布、习空、倚邦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质优良,远销佛海,年产茶约4000担,以加工团茶(砣茶)为主,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七子饼茶”作为贡茶,加工精细。《云南经济滇茶》说:“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七子饼茶,采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讲究花『色』,共计八『色』贡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腊茶山所产的团茶(砣茶)也定为贡茶。李佛一《十二版纳志》载:“清道光同治间,易武产茶额七万担,光绪三十年间,因战『乱』易武区茶产额减为二万担”。易武在几个世纪前,它就是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产大叶种茶,唐时就被称为“利闰城”。据说车家祖上敬奉贡茶有功,皇帝品茗之余,龙颜大悦,特赐“瑞贡天朝”匾,以诏后人。明清时期更为朝庭关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bbs.puerlife.com/thread-2009-1-1.html
</div>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