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民工的五彩生活(上)》第六十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靓嫂正在取下身上厨师围裙时,魏石匠赶紧上前,伸手去摸靓嫂的胸罩,此时的靓嫂把他臭骂了一顿:“你工作不用心,梁锋安排你在车间学干活,你一门活儿也学不会,一开始你说自己,这也会做,那也会做,大伙儿都很信任你,还安排你回家乡涨水坪村请工人到菱缆做工,你太让人失望了,工作积极向上的人,自然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菱缆农民工真对当前,新生代跳“农门”留下父母成种田主力军,结合自身打工感受个个都争先恐后的发言,挤塑工吴闯说,我再打工三年之后回到重庆南坪镇,种上一片丘地,酿造生活的美酒,回首往事享受儿时的那般农村生活,有句俗话,金窩窩银窩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窩,月是故乡明。90%以上的新生代在菱缆打工的农民工发言,都愿意回家种田,有位90后的贵州侗族小伙说,我是家中属我最小,我的上头是一个姐姐已出嫁,家里农活全靠父母,在我们贵州侗族姑娘与小伙子谈恋爱不需要经过媒人介绍,靠自己找对象,由于农活不挣钱,我打工两年后,挣来的钱回我们侗族娶个媳妇。

结合在打工的地方之社会现象,父母年迈,为了让父母安心度晚年,10月26日,宜昌市民陈先生借助三峡商报将位于点军老家的橘园出租。通过本报“牵线搭桥”,11月6日,陈先生老家的橘园终于找到了“婆家”。同时,本报免费发布了数百条出租和求租信息,举办“都市田园”对接会,顺利让5对市民“对接”成功。新生代“跳农门”,从而也引发了“我家的农田谁来种”的思考。

年轻人纷纷“跳农门”

刚刚从橘园里忙活完赶回来的点军区十里红村农民陈师傅,低头拍了拍衣服上的泥,挨着记者坐下,快人快语,唠个不停:“现在村里下地干活的,都是拆开来,就是一个田字、一个系字,只要系在田里就累。”26岁的小伙王利华如是说。

除部分人对“起早贪黑抢季节、插秧割谷挑草头、肩挑背驮晒日头”望而生畏之外,“种田靠天收不稳定”、“不懂种田技术”、“农村环境不及城市”等成为青年人不愿务农的原因,而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收入比较低”成为大多数年轻人不愿务农、渴望进城的最主要原因。

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同时父母也赞同子女跳出“农门”,闯出一片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都想自己的后代越过越好,虽然现在农村政策好、条件优,但选择种田就意味着摊上一碗辛苦饭。”点军青龙峡的王太兴如今已经70岁了,子女都留在城市,自己因为年老无法胜任农活,也随子女来到城区,找了一份临时门房值班员的工作。而家中的土地一直处于无人打理的状态。侗族旳李辉说;我种一年地才收4000多斤谷子,总是起早贪黑,风吹日晒,+分辛苦,夫妇俩身体,手脚,肩膀都要脫一层皮,我夫妇俩在菱缆打一月工,吃了喝了剩下的钱还可以买5000多斤谷子,也不要农药,种子,化肥等其它支出,人也风不吹,雨不淋。种田12年,比不上我打工一年,谁愿种地。

对于土地撂荒的现象,宜昌不同村庄情况各异。枝江市仙女镇因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农田灌溉、人畜水源等基础设施相对优越,且有良好的土地流转中心,农村土地撂荒的现象并不多见。加上柑橘系列加工,其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将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当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同比之下,兴山县黄粮镇水磨溪村,大部分海拔在800米左右,加上自然条件差,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该村的青壮年基本出门务工,相对而言务工收益远远高于务农。

“土地流转”有法可依

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必须加快土地流转。

今年70岁的王太兴老人,身体硬朗,在点军区青龙峡村委会附近拥有300多棵柑橘。谈及出租橘园的事情,老人的语气中有了一些无奈:“年纪大了哦,体力不及以前,干不动了。舍不得啊,心里真是舍不得。”老人委托商报发布出租消息后不久,一位姓龙的先生便与老人取得了联系。龙先生老家也在青龙峡村,退休后,他一直在农村承租橘园,享受田园生活。由于之前承租的橘园即将到期,龙先生一听说王太兴老人出租橘园的信息后,便与老人联系,看了橘园。目前,两人已经达成了出租的口头协议,双方商定好相关事宜,即可签订正式的出租合同。

橘园出租的方式是否合乎相关政策?土地流转还有哪些其他的方式?市农业局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覃国强给予了解答。土地流转可采用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转包、互换针对的是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流转,通俗说法就是同一个村里的村民进行的交易。转让和出租可针对外村人,但相对而言,转让的相关手续、程序和法规要求比较多。2011年全市流转土地33万亩,其中转包14。1万亩、转让4。19万亩、互换5。26万亩、出租5。01万亩、股份合作1。56万亩、其他2。85万亩。

同时,覃国强主任强调,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不得”的原则,即不得改变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土地之痛”有“路”可寻

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是我国人均耕地少、资源宝贵的严峻国情,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中国农村现状的这一现实矛盾。三峡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学经济专家田野教授指出,田地的撂荒可能带来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13亿人中有9亿是农民。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完全依赖进口粮食来弥补粮食需求。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如遇上灾年、荒年,即使拥有外汇储备,也不一定能购买得到粮食,如果向其他的国家购买粮食,则可能附加经济或政治条件。”田野教授说,学者、专家们曾提出不少解决方法,其中有一个是“反租倒包”,即让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即城市企业、公司下乡,租赁土地,反租倒包,或者采取土地入股等方式,把分散的农田集中起来,发展大规模的设施农业,如大棚种植、养殖业等。但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工商产业抽取农村剩余价值,收成好的年头,农民可获得一部分利益,若遇上灾年,农民则无利可获。同时,这种经营方式也会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土地的经营权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耕地的用途。工商企业不能获利,撤出农村市场,则会留下一堆烂摊子。这样的土地流转方式,理论上有道理,实际上不可行,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也不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失去土地的农民最终会成为无业者。

同时,田野教授指出,宜昌的地形多为丘陵,发展集约化的农业存在一定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的问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与尝试。对于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来说,要发展差异性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道路,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现在的市场是很大的,环保的、有机的、绿色的食品是受到极大欢迎的。另一方面,政府要发展城乡一体化,提高服务,修路、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娱乐设施等工作,真正地服务农民。只有多方努力,才能留住农民,特别是那些具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农村经济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求编辑指点,修改,校正,推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