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帆看着眼前的数据影像,显得有些疲惫。随后他拿起了身旁在失重状态下漂浮的水瓶,喝了两口。然后侧着头,望着舷窗外的景sè,深深叹了一口气。
在舷窗外是一颗淡蓝sè的星球,它的距离是那么近、体积是那么大,以至于整个舷窗所能看到的只有三分之一的星体。这就是人类迄今为止找到的第二个家园——天源星,TheNe的项目正式启动。集结了当时人类最尖端技术的“希望”号IMP(InterstellarMigrationPlatform)星际移民平台得以在木星轨道上建设。“希望”号是一艘重达350万吨的巨型星舰,并且需要搭载接近100万吨的核聚变燃料,所有舰体原材料和燃料都在木星的大气上以及水资源丰富的木卫四上获取。建成后的“希望”号总长为1280米,后半段为燃料载具以及热核火箭,前半段为四个dú lì的生活舱以及一些控制部位组成。四个生活舱以对向方式分布并且以自旋的方式模拟重力,使得生活舱内尽可能还原地表的生活环境。整个“希望”号在出发时搭载了3800人,这3800人并非都是星舰的cāo控人员,而是这个“希望”号微型社会的组成部分,来自教育行业、新闻行业、科研技术行业、从政者、企业家、乃至艺术家,所有人都是jīng挑细选的菁英,力求这3800人可以模拟出一个微型人类社会,并成为新世界的“亚当”和“夏娃”。“希望”号理论最大可生存人数为5600人,可以允许部分人员在星舰上繁衍后代,当然总人数必须要控制在“希望”号的理论支撑人数之内。
通过6枚惯xìng约束式热核聚变火箭,“希望”号的理论速度可以达到16641005.9m/s,大约为1/18c(光速的十八分之一),这是当时设计速度最高的载人飞行器了,并且已经接近热核聚变能效的极限,却仍然需要215.1年才能从地球到达天源星。算上轨道调整、加速和减速的时间,预计至少需要217年。这个时间仍然超过了当时人类的平均寿命。为此,“希望”号一共设立了3200个冷冻舱,每个冷冻仓可供一个人使用70年,考虑到“希望”号人员出发时的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已经是在有生之年内可以到达天源星的星际航行计划,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已经是极大的突破。虽说200多年的星际旅行依然让人感到恐惧,但在当时太阳系内人口已经达到120亿的人类来说,找到3800名勇者谈何困难!
陈年往事就先说到这里了,说回陈星帆吧。他现在身处的地方就在“希望”号的控制中心,处在dú lì于“希望”号生活舱的指挥舱,处于“希望”号的前中轴部位,因此是属于失重区域。陈星帆和同属于“希望”号的人员抵达天源星后已过了10年,如今的“希望”号当然已经不再作为星际移民平台使用,用于推进的热核燃料已经使用殆尽,那几枚老态龙钟的热核火箭也早已被移走。剩下的只有当时的生活舱,简单来说,如今的“希望”号已经是一座环绕着天源星的小型太空城了。生活在“希望”号里的只有数百人,其他人一部分生活在天源星地表上的居住区内负责天源星的开发以及大气改造工作,还有一部人则分别生活在新建设的太空城里以及天源星卫星上建设的生态区内。顺带一提,在新rì星系内的人口数量目前已经接近1万了,人类的繁衍速度真不可估量。
陈星帆记录在案的出生时间为地球历2479年、当时还在朝新rì星系高速航行的“希望”号中。他的父亲陈瀚曾经是“希望”号的舰长,在到达天源星开始后,他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人类在天源星的移居计划——改造天源星大气。陈星帆继承了他父亲优秀的理论知识能力,并在他25岁时,即人类刚刚抵达天源星之时,任命他为“希望”号新的代理舰长,而这却恰恰是陈星帆最讨厌的工作。
现年35岁的陈星帆(以那个时候人类的衰老速度来看,35岁也就是现在人20出头的样子)从小就生活在如今这个已被冷落的殖民空间站里了,踏入天源星只有8年前的一次,那时他的父亲带着他乘坐空天载具考察天源星的表面情况,甚至就连这次,他也不能算踏上了天源星的地表,仅仅只是进入了大气层。
陈星帆飘到了舷窗,隔着透明材质叹息着,自己的父辈们花了这么多心血才来到了这个遥远的星球,而自己却只能这样远远地看着,总觉得心有不甘。他其实也曾对父亲陈瀚提出要到天源星地表工作,但他父亲坚决表示陈星帆的能力更适合留守“希望”号,而且也多次强调这个职位的重要xìng。
“不过就是每天收集一下生活区那稀稀拉拉几个人的情况,分配他们工作,还有就是负责上面雷达探测设备的运行嘛。这些事情,计算机自己都完全可以解决的了。”想到这些,陈星帆不满地自语着。他回头看着周遭一堆显示数据,更觉得烦闷。干脆去生活舱逛逛吧,至少那里空间开阔些。
陈星帆平时工作所在的地点是“希望”号最前部中轴部位的指挥舱内,职能大概相当于舰桥之于舰艇。从这里去往生活舱,需要经过一条长几百米的通道,这个通道以周围旋转着的生活舱为轴心,从这里搭乘与生活舱共同宣传的电梯,就可以到达生活舱。
目前,“希望”号共有三个生活舱,分别为A、C和D,其中一个生活舱B在好久以前因遭到破坏而被抛弃,估计现在还在以1/18c的速度在宇宙空间中漂流吧。生活舱最底面距离轴心的旋转半径大约200米,每分钟大约旋转1圈半,制造出了大约0.6g的重力环境。因此每次去生活舱,陈星帆都等于是经历了一次从失重到恢复重力的过程。
生活舱内空间确实比指挥舱宽松不少,而且有模拟的阳光以及少量植物,感觉稍微没那么憋屈。以前在恒星际空间航行的时候,生活舱活动的人不少,如今几乎一个都看不到,如此的萧瑟冷清。陈星帆走到了一扇舱门前,还没等他“敲门”(其实是让舱门前的识别系统提醒里面的人),舱门就打开了。
房间里面的是一个头发花白、坐在助行轮椅上的老人。他正出神地望着房间小舷窗外的天源星看着,那神情和刚才的陈星帆倒有几分相似。
“嘿,你小子终于舍得来看我了。”老人用沙哑地声音说道,不过并没有转身,而是继续望着外面的天源星。不过,因为生活舱在徐徐旋转的原因,过了一会天源星就消失在了舷窗的视野中。这时老人在转过身来,看着走来的陈星帆。
“伊万老先生,听说你好几天没有出过房门了(其实他们已经不习惯用“天”这个单位,而习惯用“时”了。但为了阅读方便还是使用我们习惯的单位),所以我特地来看看您。”从陈星帆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个老人是尊敬有加。
因为这个老人来头确实不小,他全名谢可夫-伊万诺夫,是“希望”号上、乃至所有第一批到达天源星中的第一代舰员,被称为第一代先行者,也就是在太阳系内出生、来到这个异星家园的第一批人。不算上曾经冷冻睡眠的70年,他已经有191岁了。像他这样完成了“有生之年内从太阳系出发到达天源星”这个宏伟旅程的,现在大概也只有几百人了。
“小伙子不用担心,老头子我健硕得很。再说这小小的生活舱也没什么地方好走的,我就呆在这里听听交响乐、看看我的‘战利品’(指天源星)了。”不愧是继承了战斗民族名称的后裔,虽然看起来腿脚不便,jīng神确实还不错。
“嘿,伊万先生,您要觉得无聊,我可以给您申请去天源地表参观。您这样的老功臣提出这样的要求肯定会批的。”说到这陈星帆叹了口气,“至少比我提出来机会大多了,都怪那顽固的老头子……”他显然是在埋怨他父亲。
“别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他,我们没一个人能活着来到这!”老人的语气很严厉,陈星帆也不敢再说什么。“我到是无所谓,当时我登上‘希望’号的唯一愿望就是能在活着的时候见到一眼这颗星球就满足了。我是个说到就做得到的人,当年有多少人上舰的时候已经一把年纪,就只为了感受飞出太阳系。嗨,知足了!”
“嗯,知足常乐,难怪您这么长寿。”
“可不是,而且这星球比地球重力大了多少?4倍吧,上去了我这骨架子还不得散架啊!”
“额……天源星质量是地球的3.8倍,引力确实会大3.8倍。但是具体某一处的引力是和该处与引力场中心的距离成平方反比。因为天源密度比地球小,半径比地球大1.65倍,所以实际重力也不到地球的1.4倍啦,没有4倍那么多,还好啦。”
“哦,唉。”老人摸了摸稀疏的头发,道,“看来脑子还是不灵光了,以前也有人跟我说过……”
“没事儿,您是语言学家,又不是工程师、天体物理学家什么的,记错这个没事儿。”陈星帆耐心地安慰着,“话说您真不想去天源星看看?”
“唉,1.4倍重力还是重,还是难受。这样,我想好了跟你说,好吧。”伊万老人倒是很爽快。
“那好,我先走嘞。”心情稍微好了些的陈星帆告别了伊万,打算再逛一逛。
这时,他身上集成在衣领处的通信设备传来了信号,来自指挥舱的值班人员。
“舰长,有一个物体正在以天源第一宇宙速度接近,轨道即将于我们重合。”
“对方有报明来历吗?”
“只说是来自NGTO(NeingOrganization,天源星移居改造组织)的船只,拒绝透露更多信息。说来就是找您。”
“明白了,我这就过来。”难道是老头子的人?陈星帆带着一丝忐忑和一丝期待,启程返回指挥舱。;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