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宇宙边界》跳跃星门技术的原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文转自**游戏频道

对于文中出现的星门原理解释

跳跃星门技术的原理

跳跃星门建立在人工虫洞的周围,由在二进制中发现的开发性重力共振构成。这些共振是恒星目标重力波之间的摩擦形成的。目标越大,之间的共振就越强烈。恒星系统中行星的位置以及巨大行星周围环状灰尘的复杂构造都会影响到共振。

在二进制系统存在着强烈的共振现象,在一个稳定的二进制编队中,两个行星的万有引力场互相干扰,就像两个波源之间产生的波纹。

这些稳定的波型产生了一系列驻**型,就好象吉他琴弦的振动一样。最强的共振是1:1共振(第一个谐波,可以这么说),有两个固定的节点位于每个行星的中心。第二强的共振是1:2共振(第二个谐波),另一个固定的节点出现在两个行星的中间位置(假设质量相等),依次类推产生连续不断的共振。

在节点上,万有引力场于相反方向的迅速摆动导致了变式能量动力张量的剧烈剪应力变形。在正常环境中,这种压力会在高频率引力子辐射中被消耗掉,因此不会产生任何显著的宏观现象。但是如果这个压力受到了限制,被迫建立一个有限的空间区域,那么这个张量场将最终产生一个稳定生长的高曲率触角,就像一个时空连续光谱中的结构。再详细一点,这个触角构成了一重自我保护和四重多种繁殖,可以让它自身伸张得越来越远。触角的末梢曲率最大,就像时空中的磁铁,十分有效。如果曲率足够大,它还可以在遥远的高密度星域产生一个小的触角,小触角能够伸及末梢,首尾相接,自然地结合成一体。与这个现象相似的类比是当闪电划击地面的时候,划落的闪电顶端实际上产生了一个自地面发散的小闪电,两者在地面上的某处亲密接触,从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电路。

跳跃星门的主要装置是一种叫做质量玻色子球体的物质,以居于其中间的一个基础物理场为基础,和重力波强烈地相互作用。这个球体充满了会反射重力波的质量玻色子等离子体,相当于一面镜子反射光。通过调整等离子体的密度,它反射受到张量剪应力变形的高频率重力波。这种放射物留在了球体中,导致产生了一个在共振节点增加重力压力的固定网,最终变成了高曲率的触角。与此相适应的类比就是激光,在一个反射空腔谐振器中装入振荡器来产生一道完整而激烈的电磁能量光束。

两个虫洞末端的距离取决于二进制系统中恒星的质量以及跳跃星门坐落在哪个共振节点之上。为了连接两个跳跃星门就需要一个反复试验不断摸索的过程,往往需要很多年。这是因为我们无法预计张量场产生的触角会在哪里出现。但是通过另一个邻近系统中通过自身建立万有引力、还没有达到临界点、正在生长的星门,我们可以估计一个联结点的生长处,当然还是需要很多的尝试。这就好象在雷雨前竖立一根避雷针的道理一样。

艾玛人的第一次跳跃星门受到了一个局限,就是每产生了一个虫洞,就必须在另一艘舰船能够通过之前,建造一艘新的舰船进入新的虫洞。由于重新连接两个星门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舰船通过非常得缓慢。以后的星门跳跃中允许星门更长时间地打开星门,现在星门已经可以在重新启动前持续地打开虫洞长达几年。同样,第一次星门跳跃只能一次连接和控制一个虫洞,而现在他们已经可以同时控制几个打开的星门,星门一次可以和几个其他星门连接。

在一个中等的二进制系统,倘若星门建立在第三个共振节点的话,星门就能拥有五光年左右的领域。更多强大的星门能够建立在星球之间第二个共振节点上。由于这些节点距离一个恒星系非常地遥远(常常达到0.5千年),重要的是很难被利用,所以它们只是在最近才慢慢发挥价值。当然,这些节点上建立的星门比一般的星门领域就大得多。

在跳跃星门的航行中有一些严格的限制。首先,因为共振的原因,拥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恒星的系统才可以建立星门。这样的话,有三分之一的星系不具备建造星门的条件。

其次,任何时间一个系统只能运行一个星门。由于质量玻色子等离子体引起的共振场里经常发生无序的波动,如果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系统活跃着一个以上的球体,它们都会变得极其不稳定,不能够正常运行。

再次,飞船只能在两端都和星门连接的虫洞里航行。这意味着为了建立一个跳跃星门舰船必须在正常空间的星系内活动。问题的关键是是当空间组成处在一个循环曲线中的时候,触角往纵向长度延伸的最大扩张距离,也就是顺着虫洞膨胀时长度延伸的空间坐标。如果一艘飞船进入虫洞的时候遭遇了一个很大的倾斜度,那么它的整体结构就相当危险。在紧靠飞船的边缘直接抑制它的伸展就可以避免这种危险。这时候质量玻色子等离子体就在星门机械结构里再次发挥作用。当飞船穿过质量玻色子等离子体球体的时候,一个质量玻色子单原子层覆盖在了飞船的表面。这个表层可以抑制飞船沿着倾斜角伸展,在飞船通过虫洞的过程就能够很好得保护飞船的整体结构。当然,这并不表示倾斜度完全地不存在了,即使那些经验老道的飞行员仍然会对穿越虫洞时那种“每况愈下”的感觉刻骨铭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