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自三皇五帝,下到184o,其风俗之复杂,词语之变迁,不胜枚举,加之风俗和称谓,还有地域性的限制,所以说,要完全做到严谨,每一个称谓和风俗,都要去仔细考证,那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我实在无法做到完全不出错处。但是,我也觉得,不要说是历史文,即使是架空文,有时候也不能过于违反风俗。过于荒诞,过于脱离实际,只能算作是神话或是玄幻,而不是真正的古代人类社会。
一、本文是架空,不过大致时间是定在唐宋之后,明清之前,所以文中人物必定是汉族人,多数称谓、官衔等,以仿照唐宋的规矩为主。
二、每一章节标题,部分是自己所编,但有部分是选用了故人诗词,但就不一一列明出处了。文中某些字句,比如说诗词或者是名家曾经用过的字句,为免引起纠纷,会注明出处。
三、关于宫廷和民间风气是否开放的争议。因为文中可能会提到公主对一个少年说,我喜欢你,或者是少年男女私自会面、女子在外抛头露面等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果按照明清之时,自然是不太可能,毕竟那时候是封建制度的顶峰时期,对于男女关系的规范,自是严格到了极致。但是唐宋时期呢?我觉得还是相当开放的,甚至某些地方,并不亚于现代。
唐代就不用多说了,公主养男宠、多次改嫁等等,都不是太过奇怪的事情,即使在民间,这样的事情也不少见。即使到了宋朝,其实还是相当开放的,特别是北宋。有考证说,李清照没嫁人前,喝酒赌钱这种事情都做过,宰相夫人闲着没事,召集几个才子来开个###这种情况,也并不少见。所以在文中,只要并非十分出格之事,在风气相对开放的朝代,其实我觉得还是符合实际的。
四、关于宫廷的称谓和自称问题,网上解释过多,实在过于复杂,难以判定哪个最为精确,下面是我找到的三个。
解释1:哀家和本宫。
哀家:专指太后(皇帝的母亲)、太皇太后(皇帝的婆婆)
本宫:可能指很多人,古代皇城中有很多宫殿,只要是一个宫殿的主人都可自称“本宫”,比如,太子叫“东宫”,可自称本宫,皇后可自称本宫,还有一些人,只要是宫殿的主人都可自称“本宫”,但太后和太皇太后一般不会自称“本宫”。
解释2:哀家是皇后或皇太后的自称。
本宫,至少也得是拥有一定封号的妃子才能使用的自称,比如东宫皇太后、西宫皇太后,没有一定地位的妃子是没有资格如此自称的,否则就是一个死字。
但是,“一定封号”的妃子,到底要达到什么封号,并没有详细说明。
由此看来,解释1与解释2已经有一定的出入。我们平时对于宫廷的了解,多数来源于文艺作品或者是电视作品,而关于学术方面的论证,比较难以找到。
解释3:公主、妃子对自己没有特殊称呼,“本宫”是电视剧的称呼。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唐朝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注意,并不是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宋朝后就多用“臣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为了统一称谓,减少犯错的几率,并且为了让小说看起来不至于过分僵硬,后文采用第三种解释,也就是说,太后、后妃、公主等人自称的时候,会用“臣妾”或者“我”。皇帝多数自称“朕”,比如在朝堂之上、与大臣议事,或在较正式的场合对宫眷谈正事时,平时回到宫里与家人轻松闲谈,可以自称“我”。
四、关于另外的一些称谓。一些称谓如果完全采用古代用法,过于奇怪,也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所以多数用了现今的称谓方式。
1、相公、娘子:戏文之中,夫妻之间,多称呼“相公”和“娘子”,但是有人认为,在唐宋两朝,是非常大的错误。按照一些人的看法,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轻一点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义,此外在宋代,“相公”就狭义来说,依旧限于对宰相的尊称,但事实上,作为一般的高官尊称也是可以,如岳飞就是被称呼为“相公”。但是,小说里为了符合一般读者的习惯,还是将“相公”和“娘子”作为夫妻间的称谓。
2、“小姐”这个称谓不能随便用,早在宋代,“小姐”的含义就是“妓女”的意思,并不是指正经人家的姑娘。有人研究,最早出现的小姐称呼官家女儿,是出现在戏曲中,平时的人们生活中,一般还是称呼某娘子,某安人,某院君这些称呼的比较多,小姐一直到了晚清,才被称呼为富家的千金。但是,如果在小说里,把千金小姐称作“大娘子”、“二娘子”、“三娘子”“表娘子”,实在非常奇怪,我无法接受,所以还是用“小姐”的称谓,并非指妓女。
3、关于夫人。据说,夫人最早并不是称呼平民家的老婆,指的是天子的妻子,周制中,一后三夫人,而到了唐朝,皇后在宫中被称为娘子,四妃才能被称为夫人。而官员的妻子,更不是能胡乱被称为夫人,唐时,一二品的妻子,是国夫人,她们自然也能被称为夫人,还有三品的,是郡夫人,其它四品以下的,就不能被称为夫人的。宋明清,高官妻子,才能被称为夫人,一般小官的老婆,不能被称为夫人。如果按照这种规矩,许多古代小说,一些五官职的富人妻子,都被称为夫人,已经是一种错误。
那么,如果富人之妻不能称作“夫人”,那称作什么呢?说法一是,一直到了明朝,家里的丫鬟,称呼主母都是娘,少爷的妻子,则被称为嫂子的。到了清朝,主母就是太太,少爷的妻子就是奶奶。而到了民国,一般人家的妻子,都是被称为太太。另一种说法是,夫人这个称谓,在严肃的正式场合极端严谨,但是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口语中都是被滥用的,即使在路上随意将人称作“夫人”,其实也未必违反礼仪,也就是说,规定是规定,但是实际情况是没有完全按照规定执行。
因此,为符合阅读习惯,富人之妻或是敬称他人之妻,也用了“夫人”,并非特指皇帝嫔妃或是高官之妻。
五、关于太监。
说到太监,他们的自称,一般小说喜欢采用“奴才”或者“咱家”(“杂家”)之类的,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清朝时期的称谓,而在此之前,太监们对着主人基本上都是自称“奴婢”(并非特指女性仆人),“老奴”“小人”“小的”“内臣”,权大的甚至可直接称“臣”。也有人考证,明清两朝才把宦官叫“太监”,之前都称“寺人”“宦官”“宦者”“宦人”之类的,是比较正式的称呼。
此外,有考证称,宫廷中的宦官彼此之间一般都以“爷”互称,姓张称张爷,姓李称李爷。遇到辈分比自己高的宦者应称“师父”,对外人则通常自我谦称为“刑余之人”。但这“宫廷”,到底是哪朝宫廷呢?语焉不详。不过依我的想法,“爷”这种叫法,恐怕也是属于清朝的为多。据晚清宫廷中的太监池焕卿等回忆,“太监们不喜欢人们把他们直称作太监,如果你把他们叫做老公,那简直是骂他们八辈祖宗。”由此可见,在太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人们能像普通人那样的,称其为“爷”的。当然,这些“考证”纯属搜索的资料,我尚没有找到更确切的史实或者典籍出处,若是有人知道典籍出处,盼赐教。
对于宦官的记载,明清两朝最多,之前的因为时间久远,记载都比较模糊了。到底采用哪种说法,其实我本身就非常迷糊。为符合现在的阅读习惯,当然也不过于荒诞,我只能折中一下,还是采用“太监”或者“宦官”这种叫法,他对皇帝的自称,还是称“奴才”或者“小人”“老奴”,至于对外人,若是自称“刑余之人”,似乎有些过长而怪异,叫“咱家”好像清朝的味道过浓,折中一下,自称“小人”或者“小的”,我反倒觉得这个自称好像顺耳点,若是非正式场合,也可自称“我”。外人尊称他们,也照一般的小说习惯,称“公公“。若哪位朋友有何高见,也盼赐教。
六关于贵族服饰颜色。
有人研究称:紫色用于服饰,起于春秋时,很多上层贵族喜欢。比如齐桓公就很喜欢服紫,使得紫帛供
不应求。不过当时还没有规定说什么等级不能穿紫色。但到了春秋晚期,似乎那时紫衣已成国君专用之服了。《左传》里记有浑良夫三罪而被杀:紫衣、坦裘、带剑。唐代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紫贵于朱。宋代也是这个格局。
但是,紫色在东周时期是属于杂色,大红才是正色,成语“恶紫夺朱”,意思是不正统的夺了正统的排场。当然,也有人提到“赤色”和“玄色”才是正统,也属正确,传说中的“玄衣?裳”就是皇帝的礼服。一般来说,影视剧提到的明黄色,一般在上朝或是日常穿着,祭天祭祀祖宗的会穿赤玄二色礼服,当然,可能只是纯属汉人统治的朝代而言。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