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姐的母亲和吴***担心应验了:
坐在小木椅子上洗了两个多小时的脚,本就虚弱的身体起了高烧。这一来可给家里添了大乱:
两个“始作俑者”老太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后悔得直拍打大腿根。三小姐的父亲更是大雷霆,埋怨老伴不会接管病人,还扬言如果三女儿有个好歹定和她没完。一时间,整个家里笼罩起一种紧张的空气,大人孩子说话办事都小心翼翼的。
梅兰花自知自己惹了祸,心里内疚的很。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同时也为了还不知在何处的王仕峰,强迫自己多吃多喝,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还好,吃了两付中药后烧慢慢退了下去。只是身体较前更加虚弱,软绵绵的一点儿力气也没有。
“可吓死人了。”吴奶奶一脸的歉意,边说边摸兰花的额头。也许是出于爱心,也许是因为补过,两天里这个吴奶奶不曾离开过兰花的房间。照顾得更是无微不至。就是晚上睡觉都睁着一只眼,兰花稍微有一点儿动静,利马就会清醒过来。
“吴奶奶,让你受累了。”兰花一脸内疚地冲吴奶奶笑笑,情不自禁地抚摸起那双青筋暴突的手来。
“这是说哪里话?只要你没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你的歌谣说的真好。”
“是吗?你喜欢听,等你好利索了我说给你听。”
“你这些歌谣是跟谁学的?”说完梅兰花心里又觉得好笑:一不留神又犯了前世搜集民间文学养成的刨根问底的毛病。
“没跟谁学过。都是老一辈儿里传下来的。岁数大了,说不全了。想起一句说一句。”
吴奶奶态度和爱慈祥。这让梅兰花倍感亲切。觉得这个仆人反倒比三小姐地母亲亲热得多。相比之下。那个母亲显得有些拎恃。心里这么一想。一个念头冒了上来:现在身体虚弱行动不便。何不先向这个能说会道地仆人打听一些情况?争分夺秒。争取在最短地时间里找到啊峰。于是。便使出前世搜集民间故事时极尽启诱导地本事。拐弯儿磨角地寻问起周围地情况来。吴奶奶更是全力以赴。有问必答。时间不长。梅兰花就把穿越地时代、家庭、家庭地地理位置、家庭成员以及现在这个身体地一些情况了解了个大概:
她穿越到了清朝盛世康熙中叶。这个年代没有侵略。没有战争。人们地生活相对平静、安逸。她对这个时代还比较满意。
她落脚地这个村庄叫梅家庄。隶属乌由县管辖。落身地家庭户主叫梅友仁——也就是她这个身体地父亲。
梅友仁娶妻梅贾氏——也就是她这个身体地母亲。生有二男三女。大儿子梅留名娶妻赵金爱。已生育一男一女。男孩儿梅玉龙四岁多。女孩儿梅玉娇刚满一岁;二儿子梅留根娶妻阴焕珍。在梅兰花穿越前刚生了个女儿;大女儿梅兰叶和二女儿梅兰枝都已出嫁。大女婿名梓维高。二女婿名回萦福。三女儿梅兰花——也就是她这个身体原来地主人。正值二九年华。据说也定了娃娃亲。只因男方傻不拉及地。早就断绝了来往。正准备退亲哩。
在梅家住着地还有两个女仆一个长工。而女仆就是吴奶奶和小柳。
梅家住地是前后两处二进院:每处都是五间北房。东西各三间厢房。南边地一处还有三间南房。后院住着大、二儿媳妇。前院住着梅友仁老两口和三女儿梅兰花。长工屈凤来住南屋。老女仆吴奶奶和小女仆小柳住北院地东耳屋。黑漆大门朝南。门口一对石狮子显得十分威武。整处院地房屋都是转木结构。这在梅家庄是数一数二地好门户。
梅友仁的父亲梅葆坤是个教书先生,梅友仁小时曾跟着父亲读过私塾,喜爱吟诗作对,人送外号“梅诗人”。几次乡试都未获第,便踏踏实实在家耕种起土地,过起了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梅家是新贵。是梅老爷子——也就是她现在这个身体的爷爷积德行善行来了这诺大的宅院和百亩良田。关于梅老爷子积德行善的故事,吴奶奶说起来那真是一套一套的。既动听又感人。
在物质上,这个家算得上是一个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家庭。又因为梅老先生的缘故,一家人多多少少都念过书,认识几个字,沾了“书香门第”的边儿,就连两房儿媳妇,也都来自读书人家的家庭。
大儿媳赵金爱的娘家父亲,是梅老先生的学生。据说,在收这个学生时,还生了一个小故事哩:
有一年,梅老先生的私塾里还差一个学生的名额。这时,有两个孩子来报名。为了试探哪个孩子聪明,梅老先生给了每个孩子二百钱,叫他们去买一个能装满一间阴暗的空房的物品。一个孩子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回家去求父亲帮忙。其父是个财主,以为先生怕收不到学费,想试探学生家中有无钱财,故意出此难题。便连夜叫附近佃户挑草,装满了这间空房。次日孩子交卷,梅老先生见了真是哭笑不得,命孩子快叫家人将草搬出。另一个孩子则端着一盏油灯来见先生,他点燃了灯,阴暗的空房里顿时装满亮光。梅老先生便收这个孩子当了学生。这个学生就是赵金爱的父亲。
赵金爱的父亲家境虽然贫寒,学习却很刻苦。后来考中秀才,当了一名私塾教员。也是为了感激老师的知遇之恩,便把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给老师的大孙子为婚。
赵金爱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当教员的父亲更是悉心调教。十三、四岁上,便出落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巧闺女。嫁到梅家后,严守妇道,上孝敬公婆,下善待小姑小叔,一家人说起来,无不称赞。
二儿媳阴焕珍的父亲,和梅老先生也有过一段师生关系。
梅老先生教授学生很认真,没事的时候常出个上联叫学生对下联。时间一长,有些名联巧对不仅在梅家庄一带流传,有的还传到了乌由县城里,深受文人墨客的赞赏。
某年夏天中午,梅老先生在私塾内午休。只听梁上有几只老鼠“吱吱叽叽”打闹。梅老先生捡起一土疙瘩砸过去,几只老鼠被惊散。可梅老先生正要入睡,梁上又是一阵“叽叽”声,叫吵得人心烦,再砸,安静片刻又吵闹如初。老先生没了睡意,起身磨墨,用笔在墙上画了只活灵活现的大花猫。画完后又埋着嗓子细声学了“咪噢,咪噢”几声猫叫,吓得梁上老鼠四处逃散方才安静下来。梅老先生笑笑,随口来了句:“壁上画猫惊闹鼠”。吟罢一想,这不是一句上联吗?下午来到教堂,便把这个句子说给了学生们,要学生们对出下联。一时间,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可没一句令梅老先生满意的。
私塾门外有一个场院,边上长着几株高大的槐树。课余时间,学生们都爱在槐树底下休息玩耍。这天也不例外,一下课学生们便蜂拥了过去。
当时,槐树底下已有三个孩子。两个七、八岁的小孩儿在玩儿排石子游戏;一个大些的男孩在一旁看着他们。学生们的到来,打扰了两个小孩儿。有个小孩便与学生们吵起来,说学生踩坏了他的石桥,哭着闹着要学生们陪。
学生们也都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哪里知道谦让,一时吵得不可开交。
梅老先生见学生和村娃吵了起来,也来到了槐树底下。问明原因,“呵呵”笑着问道:“他们踩坏了你的石桥,你要他们赔什么呀?”
那个大些的男孩儿见梅老先生一脸慈祥,和蔼可亲,便劝住哭闹得小男孩儿,很有礼貌地对梅老先生说:“老先生,我不要你们赔什么。我知道你的对联很出色。我们来对对联,我出上联,你说下联,好不?”
梅老先生听说要对“对联”,感到这小孩不同一般,就爽快应道:“行啊。”
男孩看了看被踩坏的石桥,眨了眨眼睛,说:“脚踏磊桥三块石。”
梅老先生见男孩出了上联,沉思一会儿,说道:“下联对‘手剪出开两重山’,行吗?”
“对啦,对啦。”男儿拍着手高兴得说。天真中带有几分聪慧。
梅老先生见这男孩聪明,心想,我何不把教堂上让学生们对的那个上联说给他听,看他怎样对答。于是,便和蔼的对男孩儿说:“我这里也有一个上联,我说出来,你对下联,怎么样?”
男孩儿一点儿也不怵阵,扬了扬小脸儿说:“你出吧!”
梅老先生说出了上联。
男孩儿抬头望了一会儿天,脱口吟道:“田头草人吓麻雀”。
梅老先生十分高兴。心想:“田头草人吓麻雀”对得虽不算太好,但比起自己的学生们算是高上一阶。村里的孩子整天在山上跑、田头转,是否触景生对,随口应上的呢?不妨再加深一点考考男孩儿。于是便说:“我再出一上联,你能对下联吗?”
男孩儿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试试看吧!”
当时正值天旱,大田的农作物中午都打了蔫儿,种田人家天天都在盼着老天下雨。梅老先生望着晴朗的蓝天吟道:“仰天天天旱无水。”
男孩儿听罢眨巴着小眼睛也正儿八经道:"山洞洞洞底有仙。"
梅老先生一听连声赞道:"好!好!"众学生也都鼓起了掌。梅老先生一手捻着胡须,一手背在身后,在槐树底下来回踱起步,突然停住,高声道:“新竹长,长过老竹,新青胜蓝。”
男孩儿脱口而出:“老树高,高过新苗,老盛新茂。”
梅老先生一把搂过男孩儿,抚摸着他的头激动地说:“你家住在哪里?家里都有什么人?”
男孩儿见问,脸色立时黯淡了下来。慢慢地说出了自己的家事。
原来,男孩儿姓阴名奋,今年十二岁。父亲也是教书先生。奋自幼跟随父亲读书,也很爱吟诗作对。不承想父母在去年一年里双双撒手人寰。年少的他没了依靠,只好投奔姑姑,过起寄人篱下的生活。因他年少力薄,便帮姑姑家放起羊群。
“从今天起,你就来学堂读书,先生分文不收。你姑姑那里我去给她说去,怎么样?”梅老先生和蔼地抚摸着男孩儿的头,诚恳地说。
奋眼里含着泪点了点头。
奋在梅老先生的私塾里读了两年书。后来被他的大伯接回了老家,从此失去联系。
不知是天意还是人意,三十年后,经媒人说和,阴奋的女儿阴焕珍嫁给了梅老先生的孙子梅留根。
******************************************
本书起点,新人起步历程艰难,望各位多多支持!
推荐+收藏不可少!捡贝拾珠在这里提前感谢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