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精神追求,胜于物欲
1、题解:
有的人讲究吃,追求口腹之欲,但结果往往令人上火:太肥了,走路都上喘,上医院一检查――“三高”!
有的人讲究喝,追求好酒名酒,但结果往往令人生气:喝多了,酒后失德了,酒后失态了,亲友关系搞砸了,还弄得一身毛病,内脏没有一个不受伤的!
有的人讲究色,追求小三、小白脸儿,但结果往往令人烦恼:小白脸儿在外面又交了年轻的女朋友,小三天天闹着要转正,时间长了又被家里的老大知道了,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有的人讲究玩儿,打网络游戏的和假人、假物、假情节共同慢慢变老,要是买虚假的设备还得花出自己的真钱;上网聊天的连真名字都不敢用,不是你骗了我,就是我忽悠了你,看照片儿风华正茂,一见面儿徐娘半老;*的更严重,仅仅是相当于看个三级片儿,花费就是几千块,*小姐感慨了:老板只给我们这么一点儿钱,我们就干这种下流的勾当,我们怎么这么贱呢?那些男人也是,连摸也摸不着,就花这么多血汗钱,怎么那么傻呢?
当上面这些人在经历了诸多痛苦和烦恼之后,有一天他们蓦然回首,才发现那些有份儿正当工作、家庭和谐快乐、平时好友聚聚、有空儿学学经典的人的生活是那么的幸福和惬意,他们才领悟到,人生短暂,更应该追求和享受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和愉悦!
2、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3、译文:
人民之所以饥饿,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因此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以管理,是由于统治者不顾自然规律强作妄为,因此难以管理。人民之所以轻死,是由于统治者奉养奢厚,因此轻于犯死。因此管理者恬淡无欲、清静无为,比起贵生奉养来要高明得多,剥削与高压是政治祸乱的根源,在上者如果横征暴敛,人民自然会从饥饿、死亡的边缘中铤而走险,起来抗争。
4、理解:
《西藏生死书》是对生命的意义冷静思考之后的一部高水平力作。书中说道,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物质生命的长生不老(例如秦始皇、汉武帝和各个朝代的炼丹术士),但死亡并不会因为人们求生的**和对死亡的恐惧而消失。尽管现代医学的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人类的生命,但不可能做到长生不老。
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进行思考,对于一个已经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如果非要费力地维持一架像行驶了12年(汽车的设计寿命是12年)的汽车一样的衰朽身躯,只会增加他们**和心理上的痛苦,损害他们做人的尊严。既然年事已高的亲人大限已至,我们何不放开对其衰朽**的眷恋,而将其美言嘉行和高尚品德记在心间呢?何不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奔向下一个更为美好的生命旅程呢?
我国后唐时期的保福禅师在圆寂前曾把所有的弟子都叫到身边来说:“我近来感觉气力不继,想来大概时限已至。”
弟子们听后顿时躁动起来,有的弟子乐观地安慰说:“师父的身体仍然很健康,请您不必多虑!”有的弟子则满怀眷恋地说:“师父,我们仍然需要您的教导!”还有一些懂事儿的弟子则劝他要加倍保重身体,常住世间来为大家多多讲解人生的正确道理。一时之间,寺中充满了喧哗之声。
这时,一位弟子问道:“若时限已至,师父是去好呢,还是留好呢?”禅师笑了,亲切安详地望着这位弟子说:“你说怎么办才好呢?”弟子回答说:“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就是《道德经》中所提倡的顺其自然)由他去便好!”禅师听后哈哈大笑,满意地说:“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修养境界达到相似的程度之后,就会出现这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情况)去了。”言罢,禅师圆寂。
由此可知,我们对亲友师长的离去不要过分地眷恋和挽留。活着就要有意义,死去也要安详自在,这就是正确的认识。
有位学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生,上学的时候就觉得《道德经》特别好,对大家的工作和生活都有非常实用和深刻的指导意义,当时他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写本帮助大家理解《道德经》的书出来。
毕业了,结婚了,生子了。在孩子四岁的时候,他完成了这一心愿。所写的书的名字是《老子和小子》,虽然在理解上还略显稚嫩,但通过一个小朋友的插图来说明一些高深的道理,这个创意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也确实能够增进大家对《道德经》的理解。
这本书中有一幅插图,图中四岁的儿子对爸爸说:“没意思。”爸爸感慨:“喂饱他的小肚子容易,满足他的小心思不容易。”你想想,连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都知道追求精神感受的重要,何况是我们成年人呢?
《西游记》中有一段儿著名的渔樵互答。说当时有两位注重精神享受的高人隐士,过着打渔和砍柴的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一天碰巧走在一起了,就各自表白和证明自己的生活有多么的快活和幸福。
其实,他们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如果参加考试,一定都是上榜的秀才、高中的进士。有人表示怀疑,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可以看看他们的交谈过程,用的全部都是诗词对白,他们张口就来的很多首脱口秀诗词,当代的诗人们憋上三天,也不一定能够写出一首来,你说他们的水平高不高?
但是他们能够看透,如果是当官儿就免不了要搞政治,不是我整你,就是你治我,到后来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如果是捞钱又能花得了多少?再使劲吃也是一天三顿,天天五星级酒店也是那个味儿;如果是玩儿女人,即使是找来十个小三儿,头几天可能感到新鲜,时间长了一品,女人的零部件儿还不都是那几样?还不就都是同样的一种运动?
所以,他们放弃了这些难以长久的、容易令人心生烦恼的物质层面的一些**,选择了永远令人满足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作为生活的重点!
我国的三家文化当中,精神境界最高的是释家文化。因此,历朝历代,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无一例外,都是释家文化的高手。那些高僧们,由于道德修养深厚,所以被大家称之为“得道高僧”,这种道德修养所形成的人格魅力,影响力之大,经常能够使当朝的帝王羡慕万分,希望得睹圣?,更希望能够请到高僧来皇宫里面当面指点!
但在这种一般人看来是难得殊荣的机会面前,高僧们一般都不为所动,很多都拒绝了这种美意――在精神境界面前,物质的层面显得微不足道、苍白无力!
李叔同在出家成为弘一大师之前,就是社会名流,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哲学家,但他后来抛弃了这些虚名俗利,专心研究博大精深的释家文化,追求精神生活的完美和幸福。
如果说李叔同的地位还不够高,还有一位清朝的顺治皇帝,他也是厌倦于皇室的明争暗斗和众多女人的争风吃醋,出了家,成为了追求高尚精神生活的释家文化学习者。
无独有偶,西方也有注重于精神生活的人。哲学家柏拉图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精神恋爱法,一直是治疗爱情与缘分产生矛盾后的一剂良药。尤其是在当代,物欲横流的城市里到处都是洗浴按摩,影视、网络里充斥宣泄着*凶杀,如果能够理解和应用柏拉图的精神恋爱法,对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一定会有重要的良性作用。
有人说,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是不是太虚了?是不是就不管人世间的事儿了?是不是就对社会没有用了?有这样的疑问存在。
答案是否定的。不信你看,孔子的精神境界很高,已达圣人之境,但还是为了天下太平和仁爱礼仪而周游列国、奔走呼号!
释迦牟尼圣人历经苦难,终于到达了精神境界的巅峰之境,但他却一刻也不停息地为大家讲解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和如何去获得精神生活幸福的方法,讲经说道49年,留下经典3000多部,翻译成中国的汉字3亿字。如果从字数上讲,是孔子的一万倍,是老子的6万倍!
阿弥陀佛做得最好,他出家以后,获得了真理,然后就致力于为大家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其美好程度,还要超过我们**人的最高理想――**社会!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