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甘霖打工》第一章、引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千八百八十五年,随着摩托车始祖戈特利伯·戴姆勒设计的小型汽油机摩托车问世,十年后,英国成为了欧洲最早的摩托车“世界工厂”;十五年后,作为汽车、摩托车发源地之一的德国,汽摩工业也逐渐兴旺起来,千军万马齐奔摩托车生产独木桥,演绎着一场蓬勃的工业技术革命。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摩托车工业的发展势头由欧洲移向日本。日本摩托车工业在大力吸取欧洲摩托车技术的基础上,经历了几次技术振兴和激烈竞争,形成了当今垄断市场的本田、雅马哈、铃木及川崎四大公司,在产品性能,生产技术、产品开发等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了摩托车王国。

一千九百五十一年八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开始自行试制、生产摩托车,由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汽车制配六厂完成了五辆重型军用摩托车的试制任务,并由**命名为井冈山牌,标志着我国摩托车工业开辟了新纪元。十三年后的十月一日,轻骑以中国第一辆民用摩托车——轻骑15型轻便摩托车向新中国十五岁华诞献礼,标志着中国民用摩托车行业的创立。八零年国产摩托车达四万九千余辆;九零年猛增到九十七万辆;发展到现在年产一千多万辆,一跃成为了生产各种排量摩托车和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国家。

中国是一个大市场,世界列强一直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没有一刻停止过他们的觑探。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震撼了全世界!国门一开,那些早就垂涎中国市场的外国商贾们蠢蠢欲动,纷纷前来投资建厂;国内那些带头吃螃蟹的骄骄者们,也不甘寂寞,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前赴后继地跻身到了这个行业,来争吃这块蛋糕。一时之间,外资、独资、合资、私营、国营、公私合营、集体经营等各种模式的摩托车生产企业蓬勃发展,遍地开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未,各式各样的摩托车,好的坏的,组件的拼装的,以次充好的等等,鱼龙混杂,充斥着市场——摩托车生产达到了国内供需的高峰期。也就是这个阶段,凡与摩托车生产粘边的老板,个个都是盆满钵满,腰缠万贯。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老板们,就开始扩大再生产,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生产体系,并朝着预定的方向向前发展。

摩托车配件,曾为生产各种排量摩托车和产量居世界第一这个桂冠立过汗马功劳!在摩托车个零配件中,消声器功不可没!谈起消声器,首推消声器之王——田磊。昨夜西风凋碧树,思接百年谱英雄。蓦然回首,这个昨天还在田坑底下,扯着牛尾巴话桑麻的后生子,今天却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老板;昨天还在埋怨爹妈没有送他多读点书,使他大字不识几个,今天却拥有研究生、大学生数十,在为他运筹帷幄、打拼天下;昨天还在向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却在摩托车消声器的哐啷声中数着大把大把的黄金白银、花花绿绿的钞票,终抱美人归。经过近二十年的大比拼,优胜劣汰,他独树一帜,成为了摩托车消声器生产行业的大老板。如日中天的人生,加上他鼓鼓的腰包,勃发了他向外“扩张”的野心。

他八十年代初跻身于摩托车配件行业,开始是小打小闹,借钱买了一台剪板机,雇了几个工人,在新搭的一个棚子里边敲边打干了起来。没想到这家伙利润惊人,产品特别抢手,铁皮还没剪下来,要货的就挤进了门。他只得一咬牙,找亲朋戚友筹钱扩大生产规模。可这一筹,就让他一发不可收拾,生意越做越红火,由开始的几个人,慢慢发展到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工厂也由开始的毛坯一厂,发展到二厂,后又新建了锻压厂和机加厂;员工的知识结构也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赵德胜也投身到了他的门下,为他出谋划策。

消声器表面处理,除了部分女装车是采用的烤漆工艺外,其它都是采用的电镀工艺,而他的工厂里只能从事黑坯加工,眼看着大块的利润往外流,他心有不甘。于是,他决定建立自己的电镀厂。

如今的田磊与当年岂可同日而语?财大气粗,语出惊人,一旦形成思路,就一发不可收拾。可电镀是一个污染较大的行业,尤其是电镀废水,偏酸性,重金属严重超标,对农作物危害极大;还有电镀产生出来的雾汽,严重地威胁着人身健康。因此,城市里和人口集中之地都不适宜建电镀厂。

西凉地处广东西南,交通闭塞,荒凉野蛮,人烟稀少,人迹罕至,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俗称蛮荒之地。当地老百姓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一年四季都是面朝黄土,背负青天,还是朝升暮合、三旬九食;肘见踵决、衣敝履穿。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一副副瘦骨嶙峋的身躯,充分体现了当时老百姓生活的艰苦。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同时也吹进了西凉这三沟九坡十八梁的贫脊土地上。当地政府为了搞活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决定遍招商贾,广纳贤士,开发这块蛮荒之地。

然而,这里除了贫穷、荒蛮和闭塞外,别无他长,哪位老板会跑到这穷山恶水来投资建厂办企业呢?政府里的头头脑脑们,也算是挖空心思想问题,终于制定出了“遍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策略,除了吸引投资商的相关政策外,还兴修公路,打开东南西北各路交通;广发信息,打通与外界的联系;不断举行各层次的招商引资会议,邀来各路神仙,投资办厂、经商贸易。

西凉与田磊的工厂相距六十余公里,在这里开设电镀厂,虽不是最佳位置,但按照国家当前的产业政策布局,也不失为可选之地。田磊和他的智囊团经实地考察,与地方政府再三磋商,终于一锤定音。田磊再次吃螃蟹——成为了西凉开发的第一人。

自古以来,创业之艰辛,无以言表。田磊虽怀揣黄金白银,在这里大兴土木,兴建电镀厂,可在这不毛之地,要电不得电到,要水不得水来。他现在贵为老板,上亿资产的身价,岂可亲临督导?于是,就委派同他一起创业的“小弟”何志成,担任了天赐电镀厂建厂总指挥。

田老板做事,是一个说干就干的角色。当年也就是在田坑底下的一句闲言,而成就了他今天的事业,靠的就是他这股火炮劲,这股说干就干,决不含糊的的牛脾气。如今腰缠万贯,更是底气十足,做起事来,那是一言九鼎。电镀厂年初开工,要求年底投产,工期有谁敢耽搁?

何志成虽然小学还未毕业,大字不识几个,名字写下来还有点象蝌蚪文,但他有一个做事从不服输的牛脾气。年底投产算个啥?只要资金到了位,别说年底投产,就算是八月十五,他也做得到。闲散劳动力一抓一大把,搞程的还排着长队哩!

田磊也真不含糊,不就是钱吗?如今他腰杆子比水桶还要粗,这点凤毛麟角算啥?大笔一挥,全部资金一次到位!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是搞基建这样的香饽饽呢?何志成虽不是搞基建出身,但深圳进入特区,他家的房屋被征收后,就拿着征收款,到城里建了两栋四层的小洋楼,对钢筋水泥等材料价格、质量、水泥标号;打桩、基础等基础建设,都有了基本的了解,管理起来还是得心应手。为了赶工期,他吃住在工地,和民工们打成了一片。

眼看着一栋栋工房拔地而起,地方政府很是欣慰——这预示着西凉开发迈出了第一步。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更多前来投资的企业和老板,来得愉快,呆得放心,干得开心,他们决定为投资商们排忧解难,甘当服务员、调度员;牵涉到基建、生产等一切问题,地方政府坚决做到有求必应。因此,何志成的工程非常顺利,提前两个月投产。老板见何志成是个人才,立即委任他为天赐电镀厂厂长。

没有出过西凉大门的农民,见到这么多的房子和设备,甚是稀奇,来参观的络绎不绝,把能到工厂来做事,作为一种荣幸,把个何志成乐得合不拢嘴。几个月下来,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地方政府立即抓住这个契机,大力宣传,到各地招商引资。

许多摩托车配件老板,也看到了西凉这块“宝地”,纷纷前来投资建厂。随之,各种大大小小的电镀厂如雨后春笋,在西凉生根、开花。在当地政府的统筹规划下,西凉电镀城因此应运而生。西凉镇也就相应诞生了。</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