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普洱印象》普洱茶膏的历史和现状 作者:同学普洱茶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 (请记住小说网的网址)普洱茶膏始于唐,成于宋,盛于清。

唐朝的制茶者首先在蒸青工艺中发现茶汁的膏化现象,“茶膏”一词正式得名并出现在古代文献当中。

到了宋朝,随着茶业的兴旺和技术的进步,制茶者采用压榨的工艺,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茶膏第一次作为独立产品出现。

茶膏在清朝发展到鼎盛。云南土司采用大锅熬制办法生产的产品随茶马古道传入西藏,得到西藏上层人物的青睐;而清宫御茶房精制的茶膏,据说有186道工序,历时72天,珍贵异常,是皇室贵族的专属饮品,还作为国礼赠送外国使团。

遗憾的是,随着清王朝的解体,御制茶膏的工艺不幸失传,普洱茶膏从此淡出人们的视野。

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曾接受国家任务,采用大锅熬制的方式为援藏干部制作过一批茶膏,终因工艺陈旧落后,品质较差而不为援藏干部们接受,普洱茶膏再次销声匿迹。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在台湾和香港的带动下,普洱茶逐渐在中国大陆再度兴起,2007年达到高『潮』,而在当年普洱市『政府』主办的“百年贡茶回归故里”活动中,伴随龙团回归的几颗清宫御制茶膏,再次掀起了普洱茶膏热,民间、企业纷纷开始研究茶膏生产,不时有些小批量的产品面市,使得普洱茶膏这一神奇古老的产品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普洱茶膏复出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清宫御制茶膏的技术已经失传,目前制作的茶膏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沿用传统大锅熬制的办法,采用这种方式生产的主要是一些技术陈旧的企业和个体茶农,由于技术落后和长期高温熬制,使得产品汤『色』昏暗浑浊、茶气淡薄,同时有一股焦香味甚至焦糊味,饮用后很容易上火。

二是采用类似速溶咖啡的生产工艺,多为一些新企业采用,产品多为粉末状或粉末压制的『药』片状,由于工艺原因,此类产品汤『色』发暗,有焦香味,饮用后也比较容易上火,有些产品中甚至添加了麦芽糊精等配料,严格的说,这类产品不能称作茶膏。

三是采用类似中『药』的生产工艺,这类工艺优先于前两种,产品纯度较好,但由于倾向于『药』品技术而难以兼顾茶膏特有的『色』、香、味、型,使得茶膏的品饮和鉴赏乐趣大打折扣,难以满足普洱茶膏爱好者的需求。

事实上,普洱茶膏产品虽小,其生产过程却包含了大量的理论、工艺和技术难题,绝非一番头脑发热即可解决。

好在,普洱茶膏浓厚的历史韵味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潜心探索,其中,同学普洱耗时两年,投资数十万元,自主设计装备,兼收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而独创的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茶膏的『色』、香、味、型的问题,整个生产过程不添加除纯净水之外的任何物质,产品具有“汤清『色』亮,厚滑甘香、杯香浓郁、喉韵绵长”的特点,且没有焦味,也不会上火,为云南普洱茶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普洱茶膏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产品,也必将在广大普洱茶爱好者的推动下,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bbs.puerlife.com/thread-1666-1-1.html

</div>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随机推荐